不久,孟嚐君被免去相國職位,便帶著馮驥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令孟嚐君備感意外的是薛城老百姓知道他的到來後,大家都扶老攜幼,置酒備飯,奔波於百裏之外前往迎接。
孟嚐君這才恍然大悟說:“你過去給我買的情義,我今天終於看到了。”
正所謂危難之時見真情。孟嚐君就是靠著馮驥當年給他積累的這份“真情”才得到了今天的禮遇。
其實在很多宗教裏也都提倡這樣一種境界。大家都知道“吃虧是福”這句話,可有多少人知道,這“虧”是如何變成“福”的?
在佛學中,你為別人的付出都是你的“功德”,比如布施、援手、放生等。很多信佛的老人也常說“積德”二字,你“吃了虧”就有人因此而“得利”,久而久之你的“虧”就都積成了“功德”,“功德”是因,“福報”是果,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就是所謂的因果報應啊!
簡單地說就是你付出得越多,功德就積累得越多,得到的福報自然也就越多。
不回報,你再怎麼索取也沒用,那隻能說明你“積”得還不多,還不夠。
俗話說得好,“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得不到”。
感商TQ所提倡的,就是先做人後做事,做事也就是在做人。如果你以崇高的願景為前提和方向的話,並且可以不顧個人得失去努力下去,或許有一天你會驚喜地發現,那些你一直夢寐以求的東西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都漸漸向你靠攏過來。
感商不就是提倡“真誠、付出、不索回報”地去等待那自然而然到來的回報嗎?
方法5欲取之,先予之
不是有這樣一些諺語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些不就是要告訴我們想要得到某件東西或者事物的時候,首先是要付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不見兔子不撒鷹”的理念?
因此,人們往往陷入兩難:不投入就沒回報,如果投入了又怕沒回報。
這種博弈的實質就好比是播種,明明知道不播下種子來年就不會有收獲,但也不會有多大的損失,因為種子還在,地也是空著的;如果要想獲得好收成就隻有先把種子撒向大地,但是也可能來年顆粒無收、血本無歸。
我們可以這樣算這筆賬:
不投入,種子還是那些種子,既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這其中也會有過期的可能以及還可能變質,就是拿種子充饑也不能維持很久;田地雖然一直都在,可是荒了一年,沒有產生任何的效益,再肥沃也沒用。
把種子播撒大地,來年顆粒無收、血本無歸,但是也有可能來年獲得大豐收而豐衣足食。
不付出隻有“等死”這一條路可走,付出卻有可能獲得新生,你會怎樣取舍?
人都是為了某種期望而活著,隻有付出才會有希望,不付出連希望都沒有。
古時候有一個國君願意出千兩黃金去買一匹千裏馬,然而3年的時間過去了,他始終沒有買到,這樣又等了3個月,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匹千裏馬,於是國君派手下帶著千兩黃金去購買千裏馬,等國君的人到了目的地的時候,馬已經死了。可國君的手下仍然用五百兩黃金買來一匹死了的千裏馬。
很快,這一消息便在全國傳開,人們紛紛議論著國君“舍得花五百兩黃金買死馬,更何況活馬”的事,過了沒幾天的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裏馬。
你知道之前為什麼國君用了3年時間都沒有買到千裏馬嗎?那是因為先前人們隻是“聽說”有意願買馬而沒有見國君有所行動,誰也不知道國君“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大家隻是懷疑是不是隻是說說而已呢。
大家都知道眼見為實的道理,就是當人們看到了你的行動,體會到了你的真誠,別人也就放心跟進了。
有的人雙方都指望對方先付出,便都不會付出,結果是大家都沒有了收獲。
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企業主們叫屈,好像都在表示自己多麼的重視人才,隻要是人才,他們絕對肯花大價錢一用,但往往是“一才難求”;而在招聘會現場,往往又會聽到求職者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抱怨企業不識人給那麼低的待遇,不值得自己投身,感歎現實中伯樂太少。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知道。
又說,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我們不妨自己體會。
如果把一切的“贏得”現象的外層撥開,不斷深入地探究它真正起作用的核心因素時,沒有什麼例外,它們共同都是由“真誠、付出、不索回報”這三大特征所形成的一個核心品質,也就是不論在表象上看來這次“贏得”是由什麼造成的,比如說“善良、誠實、踏實、努力、勤勞、認真”等,這些因素最終都是在“真誠、付出、不索回報”的三大因素之內。由此可見,真誠、付出、不索回報是感商TQ的核心特征。
如果雙方不付出,你也不會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