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幸福與不幸隨時可見,快樂和煩惱亦無處不在,不過我們卻常會忘記境由心生這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你用一種樂觀的心態去看待問題,那你會看到事情好的一麵;但如果你用一種悲觀的心態去看待問題,那你很可能隻會看到事物中不好的那一麵。

記得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位高僧非常喜愛蘭花,他在寺廟裏種了許多,每天都要抽時間去照料它們。有一天,高僧要外出雲遊,就交代弟子們要精心照顧蘭花。高僧走後,弟子們有一天澆水時把架子弄倒了,所有的蘭花都被砸壞了,弟子們非常恐慌,怕師傅回來責罰。沒想到高僧回來後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安慰弟子說:“為師種蘭花的目的,一是為了供佛,二是為了美化寺裏環境,並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所以你們不必為此自責了!”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這是怎樣的開闊胸懷!高僧釋懷,是因為他雖喜愛蘭花,但事已至此,生氣於事無補,且有違初衷。

然而,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有時卻不明白這個道理,遇事不能釋懷,看不開,放不下,情緒起伏,因此而不快樂。如果我們能在生氣之時想到:“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而活著的。”“我不是為了生氣與你相遇的。”那麼我們會為自己煩惱的心情開辟出另一番安詳。其實快樂和煩惱是由我們自己的心境去調整的。試想如果是你,一盆價值不菲的蘭花被我們的孩子不小心打壞,也許孩子被你責罰,也許自己懊悔不該把蘭花放在被打壞的位置,也許……有太多的也許,但我們和高僧的差距隻是一個是否釋然的選擇。

一個快樂的人常釋懷,常寬恕,常清心,常寡欲,總能在窘境和困境中轉化和培養自己的好心境,讓快樂的心享受最簡單的當下生活。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每一天的日子都是晴空萬裏的,一個釋然的人懂得去尋找快樂,並放大快樂來驅散愁雲。即使在不能製造快樂時也不會給自己和身邊的人設置心靈障礙,不會把雞毛蒜皮的小事雜陳心裏,會定期清理心理垃圾。

本書告訴我們,生命如潮漲潮落,時光的流水終要帶來些什麼,也要帶走些什麼,帶來的欣然接受,帶走的不做無謂的挽留。要學會在自己的情緒裏尋求解脫,可以瀟灑地把一切恩怨情仇化作歲月的雲煙,於前行裏輕鬆地追逐夢想和信念,隻要能坦然麵對人生的得失,又何必在乎深淺和長短。因為計較得太多就成了一種羈絆,迷失得太久便成了一種負擔。不必太在意,擁有時珍惜,失去後不說遺憾;過多地在乎會把人生的樂趣減半,看淡了一切也就多了生命的釋然——即便我們的人生不能純美如月,也依然會有一個開闊的精神家園。

感悟快樂原本如此簡單,隻是取決於你我簡單的心境。過淡然的生活,以釋然的心境和平穩的心態麵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你就會看朝日冉冉,觀晚霞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