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2月,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為了奪取唐朝重要的物資供給地江淮地區,派大將尹子奇統率十幾萬人馬進攻江淮地區的屏障睢陽城。睢陽太守許遠知道自己兵力單薄,難以守住,便向張巡告急,請他來幫助守衛睢陽。
張巡見了許遠的告急信,想到睢陽的地理位置的確十分重要,便毫不猶豫帶領手下將士去支援睢陽。
按照官職來說,許遠是太守,職位比張巡高,應該他當守城的主將,可許遠看到張巡足智多謀、英勇善戰,便對張巡說:“我不太懂得用兵的事,你智勇兼備,很會打仗,今後就請你統領全軍指揮作戰。我負責籌集軍糧、修造兵器,保障作戰的需要。你就大膽地指揮吧!”
張巡見許遠這樣信任自己,便接過了指揮全城軍民抗敵的重擔。在和叛軍的戰鬥中,許遠毫不因為自己的官職比張巡高而看不起張巡,而是竭盡全力協助他守城。張巡對許遠十分尊重,凡是重大的決策,都要和許遠商議。他們兩人緊密合作,戰勝了重重困難,多次打敗了敵人,使叛軍久攻睢陽城不下。
在守城的戰鬥中,張巡、許遠督勵將士,晝夜苦戰,打退了十幾萬叛軍的輪番進攻,活捉了敵將60多人,殺死了敵兵2萬多人,狠狠地滅了叛軍的威風,大長了唐軍的士氣。尹子奇見自己損兵折將,還是攻不下睢陽,隻好在一天夜裏悄悄地撤走了。
過了幾個月,叛軍仍不死心,又調集了兵馬,重新包圍了睢陽城。張巡和許遠毫不畏懼,指揮唐軍將士兵和叛軍廝殺,又一連取得了許多勝利,就連叛軍統帥尹子奇的左眼,也被張巡的部將南齊雲給射瞎了。尹子奇發誓要報這一箭之仇,又增加了幾萬人馬,把睢陽緊緊地包圍起來。
時間一長,城裏的糧食不多了,張巡和許遠就決定每人每天發一兩多米,摻上樹皮草根煮了吃,仍然堅持守城。過了一段時間,城裏的存糧也吃完了。張巡和許遠就下令殺戰馬來充饑,戰馬殺光了,又下令捕捉城中的麻雀和老鼠充饑……直到再也想不出任何辦法來了。這時候,全城的將士和百姓戰死、餓死得隻剩下400多人了,可是沒有一個人想叛變或逃走。
公元757年10月,睢陽城終於陷落了。張巡和許遠被叛軍捉住,殘酷地殺害了。他們兩人團結守睢陽,堅守了9個月,殲滅了叛軍共12萬人。為平定安史之亂,維護國家的統一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韋皋與鄭回二人同心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易·係辭上》
在唐代複雜的民族糾紛中,有兩個善於化幹戈為玉帛,促成民族團結的出色人物。一個是唐朝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一個是南詔清平官鄭回。二人對恢複唐同南詔的友好關係,穩定西南地區的局勢,推動這個地區的和平和發展,起過不可磨滅的作用。
唐同南詔交惡,從唐玄宗天寶七年(748)起,曆時46年之久,雙方都嚐過因交惡而造成的苦果。直到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在韋皋、鄭回的努力下,才盡棄前嫌,修複舊好。
南詔,是唐代雲南地區蠻族建立起來的地方政權,其王姓蒙,蠻族稱君長為“詔”。雲南原有六詔,即蒙舍昭、浪穹昭、鄧賧昭、施浪昭、摩些昭、蒙雋昭,它們又都在雲南的南方,故又稱南詔。六詔各有君長,互不統屬,各自擁有部落。南詔最強,兼並了其餘五詔,建立起地方政權。南詔原屬劍南西川節度使屬下的雲南太守(駐地姚州)管轄。
在開元以前,南詔的曆代君長都同唐朝友好,並受唐朝冊封。皮邏閣繼位後,得唐助力,消滅雲南其他地方勢力,逐步控製了這個地區。以此,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但從此以後,皮邏閣驕傲自大起來,由於雙方的利益問題,南詔同唐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到天寶年間,皮邏閣死,其子閣邏風繼位,南詔同唐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閣邏風叛唐歸附吐蕃,自立國號為“大蒙”。天寶十二年,楊國忠執政。唐已大亂在即,卻向全國征兵,派侍禦史李宓統大軍征討南詔,前後兩戰皆敗,死亡近20萬人,天下騷亂。而南詔許多地方也遭到唐兵的極度破壞,雙方損失嚴重。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唐無暇顧及西南,南詔便乘機攻陷嶲州。其後,又多次同吐蕃攻破唐州、縣,奪去大片土地。
到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49),時閣邏風已死,孫異牟尋繼位。吐蕃又約南詔合兵10萬,進攻唐劍南地區,被唐大將李晟打敗。唐軍乘勝追擊過大渡河。吐蕃、南詔幾乎全軍覆沒。經過這次慘敗後,異牟尋非常後悔,深深感到依附吐蕃的貽害。從此,吐蕃同南詔的關係出現裂痕,唐同南詔複交有了轉機。遠見卓識的韋皋和鄭回便抓住這個時機,促成南詔同唐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