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敏中皺起眉,沒有答話,恰巧,這時賀拔惎來了,看門的人就騙他,說:“白敏中不在家,到朋友家去了,晚上也不回來。”賀拔惎站了一會兒,踅身就走了。
一會兒,白敏中聽說這件事,急得從屋裏跑出來,連連喊道“快把拔基請回來,快點!”賀拔惎來後,白敏中把情況如實說了一遍,並說:“狀元有什麼稀奇的,怎麼也不能不要朋友呀!”說完,他命人擺起酒宴,兩個人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舉杯暢飲,聊個痛快。
王起派來的人把這些看在眼裏,大為生氣,便一五一十向王起回稟了,最後還說:“他就舍不得賀拔惎,咱們偏不讓他當狀元。”
白敏中寧肯不當狀元也要朋友的品德,倒使王起感動了,他說:“我原來隻想取白敏中,現在我卻也要同時取賀拔惎了。”
這一年,兩位朋友都中了舉,後來,白敏中在唐宣宗時還當了宰相。
杜甫與李白情深義厚
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
——(唐)李白
唐代杜甫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詩人。他長期住在洛陽,他對這兒的豪官富商鉤心鬥角的風氣十分反感。可是,杜甫卻在這兒遇到一位他的終身好友、偉大詩人李白。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在洛陽結識了大詩人李白。那時李白44歲,杜甫隻有32歲。李白在京師受到高力士、楊玉環等人讒毀,很不得誌。
兩人初見麵,杜甫被李白的風采吸引住了。李白對杜甫的青年有為也很欣賞。當時,他們倆都對現實不滿,因此一見如故。兩人的誌趣相同,時常在一起吟詩作賦,自得其樂。
那時候,社會上有一種求仙訪道的風氣。杜甫與李白相約結伴而行去尋找瑤草。兩人渡過波濤洶湧的黃河,盡管路途艱險,但他們互助互愛,常常吟詩作句,以苦為樂。他們走到山上的小有清虛洞天,去參拜道士華蓋君。可是華蓋君已經死去。他們淒涼地望著寥廓的四野,盡管彼此心中有不盡悵然與失望,但他們都互相勸慰對方,最後不得不按原路回去。
這年秋天,他們和另一詩人高適遇在一起了。這三個朋友經常在城裏的酒樓飲酒賦詩,各敘心中的憤懣,也談論著當時的國事,諷刺唐玄宗的醉心聲色。漸漸地,杜甫和李白更加了解對方,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不久,這三位朋友都先後離開長安,各奔前程。
第二年秋天,杜甫和李白又在兗州相遇。他們白天攜手同行,寄情於山水之樂。晚上,常常一邊飲酒,一邊仔細討論文學上的問題,有時喝得大醉,同床酣睡。他們兩人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日子,彼此都從對方身上學到了許多寶貴的東西,學業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不久,他們又分別了,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踏上人生的新路。杜甫在別後常常想起李白,回憶起往昔與李白在一起的快樂日子,便感慨地寫了一首五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謂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杜甫住在渭水之濱的長安,把自己比作春天的古樹;把漫遊江東的李白比作日暮的浮雲,詩句充分表達了對遠方朋友的思念。
李白和晁衡的真誠友誼
擇友如淘金,沙盡不得寶。
——李成用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公元698年出生於日本奈良。自小酷愛漢文學。公元717年(唐開元五年),正是晁衡19歲的那一年,他被朝廷選為留唐學生,隨遣唐大使來唐都長安學習。
到達長安不久,晁衡被安置在唐代最高學府國子監太學裏學習。太學裏集聚著許多富有才華的中外學生,在學習氣氛甚濃的環境裏,晁衡專心攻讀周秦以來的封建經典,並以優異的成績,博得了唐朝許多學者的青睞。公元753年任秘書省的秘書監(相當於當今國立圖書館館長一職)。
晁衡在唐期間,正是我國詩人輩出,詩歌創作極為繁榮的時期。李白和晁衡年齡相仿,學識相當。李白十分欽佩晁衡謙虛好學和良好的漢詩修養,二人一見如故,友誼極深。
晁衡在唐生活十八年後的公元753年11月15日,偕同藤原清河(日本天皇遣唐第十次使團團長)等人離長安,經揚州、張帆東歸。21日船行至衝繩島北部,天氣驟變,航船遇難,170多人遭難,幸存者僅晁衡、藤原清河等十幾人。消息傳至唐朝,大家誤以為晁衡也已遇難身死。李白聽後,不竟失聲痛哭,寫《哭晁卿行》,以誌悼念: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遠逢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晁衡等人曆盡艱辛,最後又重返長安。以為他已死去的李白及朋友們見他活著回來,歡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