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體恤愛民仁心仁德(5)(2 / 2)

鴉片戰爭中,抗戰派報國無門,投降派彈冠相慶。王鼎對此目不忍睹,氣憤至極,當著道光皇帝怒斥穆彰阿等賣國,並建議道光皇帝起用林則徐。但是,道光皇帝置之不理。王鼎積憤難消,不久便關門自草遺書,再度苦諫道光皇帝起用林則徐抗敵保國和譴責穆彰阿誤國害民,書畢,置遺書於夾衣衫中,懷著滿腔的悲憤,在圓明園寓邸中自縊屍諫。

王鼎去世後,陝西蒲城的紳士、鄉親們,懷著對王鼎的崇敬之情,報陝西巡撫奏請道光皇帝,將他埋在故裏。關於王鼎一心為民的事跡,至今還被蒲城人民競相傳頌著。

魏源以身代民保安康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秋,江蘇興化縣在大災之後,水稻卻喜獲豐收。當地百姓為感激為此做出貢獻的知縣魏源,特將這年豐收的水稻稱為“魏公稻”。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近代著名思想家。道光二十九年任興化縣知縣。在清代官場中,縣官是最難當的。它擔負的職責最多、最實際、又最難辦,而國家給予縣官及僚屬的俸祿是很少的。盡管如此,魏源於闈場跋涉30多年後,在52歲時方有所謂正途出身。科場的遭遇,促使他決定要當好百姓的“父母官”。

興化“於裏河地,形如釜底,近高寶、洪澤二湖”。湖水漲,威脅堤防,堤潰則將影響運河漕運,故設南關、中新等五壩,以資宣泄。下河農民種早稻,到秋初湖漲之時,新的糧食也都收獲歸倉了,壩啟水注,與農民當年收獲無損。道光末年,官場腐敗已經十分嚴重了,河臣河工平日宴遊作樂,貪汙河費,不事修繕,致使堤不堅實。一旦湖水上漲,又怕承擔潰堤罪責,於是不顧下河七縣人民的死活,動輒下令啟壩放水。而農民新穀黃穗連雲,即將收獲,往往被大水衝得幹幹淨淨,此災尤以興化為甚,致使淮揚大饑,百姓怨聲載道。

道光二十九年,洪水來得更早,大雨從農曆4月一直到6月,湖水猛漲,河員催開郵南五壩,刻不容緩。此時禾稻將實,百姓聽說又要啟壩,個個怨恨,數萬人風起雲湧,集結堤壩。此時,魏源受任興化縣才3天,他首先察看了郵南水勢,然後到縣接印。

這時,“河帥將啟閘”。魏源聞訊,心急如焚,他不能眼睜睜看著百姓即將收獲的水稻毀於一旦,於是,找河帥力爭,陳述百姓之苦,希望盡力救災,暫緩啟壩,以免操之過急。然而,河帥隻顧自己,執意不肯。魏源遂至總督衙門,擊鼓求見。他見到總督陸建瀛後,再次為百姓申訴,反複強調不能啟閘的理由。陸建瀛為掌握情況,親往勘查災情,終於批準了魏源的請求。

魏源在風雨中,奔走呼號,指揮七縣農民挑土護堤。隨著風雨加劇,堤壩麵臨決口的危險,情況萬分危急,河臣再次提出開壩,魏源頂風冒雨,撲倒在堤上痛哭,如果要開壩放水就讓水把他衝走。數萬鄉民為之感動,全力投入搶險,經過晝夜奮戰,終於渡過險關,保住了堤壩。此時,魏源渾身泥水,雙眼被風雨激打得赤腫如桃,看到的人沒有不感動流淚的。當人們含淚將這位56歲的老人用門板從堤上抬下時,陸建瀛見了,也禁不住和淚感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豈不信然。”人們把魏源抬上船,到興化碼頭,聞信前來迎接的士紳百姓,從縣衙到碼頭,路上擠得水泄不通。人們拿著香火、放著鞭炮,歡呼“青天老爺”。千百雙手,小心翼翼地托著魏源的轎輿,一直用手抬進縣署。士民們又立即送來一塊大匾,上書“淮揚保障”四個大字,懸掛在縣署正中。是歲大穰,民謂其稻日:“魏公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