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 北京近期的城市化與城市發展(二)(1 / 3)

(二)產業結構變化

郊區產業結構的變化是農村城市化的基本內容,從三個產業的構成比例、農業內部構成變化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可以充分反映出來。

第一,京郊農村已形成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1993年,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農業總產值占149%,第二、三產業占851;,其中工業占671%。可以說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已成為農村中產業支柱。

第二,京郊農業內部構成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一變化表現為從偏重種植業向農、牧、漁業全麵發展,從種植糧豆為主向種植糧菜、果、經濟作物全麵發展,種植、養殖業從分散的手工操作向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發展。由此帶來的結果,一是農副產品商品率的大大提高,二是遠郊縣的農業結構從農村型向城郊型演變。從每一農業勞動力提供的主要農副產品商品量來看,1983至1993年,蔬菜、肉類、牛奶、鮮蛋和魚分別增長幾倍至幾十倍。到1992年,京郊農副產品的商品率平均接近80。其中漁業最高,已達97%。種植業的商品率增長速度也很快,1992年比1985年增長了1955,達到67%。遠郊區縣農業結構的改變是伴隨著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進行的,各種基地和大型養殖場的建立改變了原來的農業生產方式。順義、通縣、大興等縣基本形成了城郊型農業結構。

第三,鄉鎮企業成為京郊農村中經濟支柱,並向產業構成、所有製構成的多樣化發展。興起於70年代的社隊企業如今無論從產值、利潤、總規模還是從經濟形式來看,都有了很大的發展。1991年,全市鄉鎮(包括村及村以下)工業從業人數占全市工業職工總數的3450,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1,已成為北京工業體係中一支有活力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鄉鎮企業從工業起家向全麵發展,走上因地製宜,發揮優勢之路。1983年,在鄉鎮企業純利潤中工業企業比重占865;,建築業企業占90%,其它行業比重甚微,到1991年,工業、建築業、商業、農業、運輸業企業的比重分別占750外,85%,54%和43%。企業構成的全麵化拓寬了農村致富之路,增加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農村企業所有製形式的多樣化也是農村經濟的一大發展。1991年,鄉鎮級企業利潤占鄉村企業總額的比重比1983年有所下降,代之而起的是各類聯合體、個體和三資企業。多種所有製企業的存在開拓了吸引資金、吸收勞動力的渠道,有利於在競爭中求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外向型經濟得到發展,出口企業數量增加,給京郊農村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的影響,推動其開放、進步。鄉鎮企業的發展是農村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尤其是發展中形成一批總產值超億元的鄉和總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直接推動著所在鄉鎮的建設。

(三)人口城市化

京郊農村城市化進程中最根本的特征之一是農村人口的產業轉移。近10年是農村人口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時期,在人口就業結構,轉移方式和區域分布方麵都有很大變化。

首先,京郊農村已形成了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的就業結構。1983年,北京遠郊10個區縣中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產業分布是第一產業占66%,第二產業占2(1其中包括副業勞動力、第三產業占9%,到1991年,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例的農村勞動力完成了生產方式的轉移,成為實際上的非農業人口。1993年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的比例進一步上升到58%。

第二,農村人口的產業轉移是以多種方式進行的。從就業地點看,有就地和外出兩種形式,外出比重加大,而鄉鎮吸收的勞動力增加不多。表4反映出,北京遠郊10個區縣1991年比1983年外出農村勞動力比例增加了10%,而加入鄉(鎮)級就業的比例僅增加4%。這一現象表明近年來農村鄉鎮並沒有吸收太多的剩餘農業勞動力就業,第一產業轉移出的勞動力不少人加入了流動人口的行列,湧入縣城和北京。還有一種京郊農村勞動力轉移是替代作用的結果,由於當地人生活水平提高,不願再從事鄉鎮企業中重體力勞動和部分種植業,以雇用或承包的形式交給外來人(主要是河北省的)去完成,這樣,替代出當地勞動力向上一級城鎮流動。1991年,北京遠郊區縣中外雇勞動力已占到總勞動力的34,這種趨勢還在加強之中。京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越來越多,改變了過去主要以辦工業、進鄉辦、村辦工廠為主的形式。隨經濟的全麵發展,農村第三產業吸收了越來越多的就業者,商飲服務和旅遊業在有的區縣超過工業成為主要的就業方向,種植養殖企業人數也不斷增加,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各類聯合體或自辦個體企業。(四)郊區城市化的區域差異

在自然條件各異,社會經濟基礎不一致的北京遠郊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後,城市化水平差異逐漸加大,特點也日趨明顯。

從勞動力就業的產業分布看,遠郊10個區縣中順義縣一產比重最低,僅占318%,順義、通縣、平穀和昌平的二產比重都在30以上,而三產比重高的都是山區縣。這一現象反映出平原縣二產較發達,山區縣注重三產發展。應該指出,順義縣是在一產基本上實現了規模生產和機械化的基礎上向二、三產業轉移的,而門頭溝、懷柔等縣則是在一、二產業比較落後的情況下三產比重相對較高。由此可見,各區縣間產業構成差異是較大的。

從勞動力使用級別對比中可以看出各區縣的差異,外出就業勞動力比重大的都是山區縣,各縣多以在本村內就業為主,鄉鎮企業發展最好的順義縣鄉鎮級使用勞動力比重在各區縣中最大,也僅為加3%。

另外,從各區縣之間的城鎮密度、單位麵積的農村社會總產值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和經濟水平的巨大差距。通縣和順義縣遠遠高於其它區縣的發展水平。山區縣中除平穀發展較好外,其它山區縣都與平原縣有著很大的差距,城鎮密度也很低。

三、對北京城市發展的幾點認識

80年代以後的北京,一直處於高速持續的城市化發展之中,經濟結構與空間布局發生了很大變化,發展動力也在不斷變換加強。當前,第三產業已接近第二產業,成為北京城市向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傳統與新興三產的興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居住條件和環境的改善共同推動著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同時,隨著農村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變革和人口增長,大量剩餘勞動力以各種形式轉移到第二、三產業,加快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總之,北京的城市化發展動力已從國家投資為主的他力型轉變為依靠城市巨大的集聚、擴散力為主的自力型,來自農村的推動力也在增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