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

在杭州靈隱寺中,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的: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這裏的“半”字,可以說用得精妙,值得玩味,讓人頗生感慨。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常常以“半”的視角,來關照人生百態,風俗世情。比如,我們常常聽到和說到的一些話:話不可說盡,事不可做盡,莫扯滿篷風,常留轉身地,弓太滿則折,月太滿則虧……這些都是“半”的生存哲學。

林語堂先生就主張“半半哲學”的人生,從傳統文化的層麵來看,“半半哲學”是將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柔和起來的一種中庸的處世態度。

說到底,“半”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靈狀態,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半”字哲學,意在暗示:人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

《道德經》中有言:“知足不辱,知恥不殆,可為長久。”這樣的人生體驗主張的正是凡事當留有餘地的“半”字哲學。誠如邵康節先生詩中所言:“美酒飲到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雖說這種人生況味,可以讓我們有一種作者看破紅塵之感,但確確實實不失為一種策略,一種處世方式,一種生存智慧。

“半”字哲學,雖說是對人生態度的一種倡導,但是它的本質精髓還在於對於欲望的合理控製。現今社會,人們之所以在生活、工作中問題多多,很大原因在於沒有處理好泛濫的欲望。爭強好勝,爭名奪利,凡事能做到十分絕不隻停留在八分,雖說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但是不是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疲憊,更多的不如意呢?

不可否認,人生若沒了欲求,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義,也就失去了希望。但是,並非是我們所有想得到的,想爭取的,都一定能夠如願以償;也並不是隻要我們展開了理想的翅膀,就一定能夠騰飛並到達期望中的目的地。更何況,還有一些非分之想,還有一些脫離現實之念呢?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選擇一種適合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半”的角度、方式切入生活,走進現實?或許能讓我們的生命和生活達到某種默契,讓我們感到自己身處現實中,有一個恰當的、合理的位置。而這,不正是現代人的一種處世方式,一種生存智慧嗎?

俗話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理如此,人道亦是如此。

承載著這樣一種人生理念,倡導著這樣一種人生態度,本書將帶你走進“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的境界中去,讓你不再為所謂的圓滿而絞盡腦汁,讓你不再為所謂的追求而早生華發,也讓你不再為所謂的理想而徒增虛妄。要知道,人生也好,世事也罷,最終沒有哪一個不是帶著遺憾、帶著闕如走向終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