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發射的情況也是很好的,航空母艦“隼鷹”號即使以20節以上的航速實行戰鬥回避時,仍然被大部分魚雷擊中,戰鬥機的水平更是完全可以信賴的。
以後的戰鬥(包括南太平洋海戰在內)是瓜島周圍的海空戰。
作戰結果,南雲部隊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仗打得很好,然而,自身的損失也是重大的。再加上家底不厚,東拚西湊,而且還要準備完成特殊任務,結果,不得不把數量極其有限的艦載飛行隊投入泥潭般的基地航空戰。
航空母艦上訓練的飛機用於陸上作戰可立見功勳,一經使用便認為是珍寶,以後,接連不斷地轉到地麵上來使用。
自昭和十七年8月28日以來,先後12次向布卡島、布因島、威瓦克島,卡維恩等島嶼派出艦載飛行隊。每次出動都遭到重大損失。結果,南太下海戰以來,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部隊終於每況愈下,以至失去了艦隊作戰的能力。
昭和十八年以後,日本飛行隊一心尋找機會同美航空母艦作戰時,美航空母艦部隊卻不讓日軍的計劃得以實現。
飛行隊的戰鬥力是人和物兩種因素的總和,其中人的因素首先是指揮官,其次是軍官,再其次是人數最多的士官飛行員,地勤人員,無線電報務員等。而物的因素,除了飛機的數量之外,還包括飛機的性能,地麵通信設施等等。
日本海軍缺乏補充新式飛機的能力,講戰鬥機,從始至終,一直使用零式戰鬥機。尤其是岡村所在的小澤部隊的飛行隊中零式戰鬥機所占比重特別大,第一航空戰隊的225架的飛機總數中,零式戰鬥機占81架,第二航空戰隊的144架飛機中,零式戰鬥機占81架,第三航空戰隊的31架飛機中,零式戰鬥機占63架。“捷羅·發伊塔”一語曾使敵軍聞而生畏。然而,就是此種戰鬥機,開戰兩年以後,在數量上也沒有保持勝過美國的F6F式戰鬥機的優勢。
俯衝轟炸機同樣有問題。馬利亞納海戰開始前,第一航空戰隊的各艦曾配備了新式“慧星”型飛機。此種飛機確實比當時美同的同類艦載帆優越,但是由於操縱和修理上的困難,一時時尚不能充分使用。另外,第二航空戰隊的“隼鷹”號上裝配有9架“慧星”型飛機,9架九九式艦載轟炸機,“飛鷹”號上有18架九九式艦載轟炸機。九九式名實相副,是一種比零式戰鬥機還早一年的老式飛機,在航空母艦部隊中唯有此種飛機沒有可以收回的起落架,因此,在空中一目了然。在臘包爾曾經見到過F6F機群,如果命令九九式轟炸機飛到敵機群中去實施突擊,那麼顯然要成為敵機的犧牲品。可能的話,最好將此種飛機全部換成“慧星”型飛機,但是,“隼鷹”號這種改裝成的航空母艦,其最高航速也隻不過26節,在海麵上無風的情況下,飛機難以起降。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和“九九式”艦載轟炸機的性能上的不足,特別在零式戰鬥機上掛250公斤的炸彈,將此種改裝後的飛機叫做“戰鬥轟炸機”。此種飛機在第二航空戰隊的3艘軍艦上有9架,第三航空戰隊的航空母艦上各有15架。
“天山”型是一種新型的艦載攻擊機。第一航空戰隊的各艦上裝備18架,第二航空戰隊母艦上各有9架,第三航空戰隊的母艦小,因此,18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和9架“天山九”型飛機各以三分之一的分額配給各艦。
綜上所述,可以明顯看出,從飛機的性能來看,門本方麵的情況根本不能說是好的。
那麼飛行員的情況又怎樣呢?
首先看一看飛行隊的指揮官。從戰爭初期的珍珠港奇襲到印度洋戰爭這一段時期,南雲部隊的飛行隊長都是一些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具體地說,任總指揮官的赤城飛行隊長淵田中佐是海軍學校第五十二期畢業生(大正十三年畢業);其次,橋口,高橋兩位少佐是五十六朗畢業生(昭和三年畢業),板穀,島崎、楠美三位少佐是五十七期畢業和;年輕的江草、村田兩位少佐是五十八期畢業生。中途島海戰時,隻是增加了一位五十九期的友永大尉,變化也不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