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單元 血液和造血係統藥

考試要點

一、抗貧血藥

鐵製劑、葉酸、維生素B1:的作用、用途、不良反應及用藥注意事項。

二、影響血凝過程藥

①維生素K的作用及用途;

②肝素的作用及用途。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抗貧血藥

1.鐵製劑

常用的鐵製劑有硫酸亞鐵、枸椽酸鐵銨和右旋糖酐鐵。

(1)藥理作用

鐵是紅細胞成熟過程中合成血紅蛋白必不可少的原料,口服鐵劑以亞鐵形式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吸收。鐵進入骨髓後,先吸附在有核細胞膜上,然後進人細胞內的線粒體,與原卟啉結合成血紅素,血紅素與珠蛋白結合,形成血紅蛋白。當鐵缺乏時,血紅蛋白合成減少,造成紅細胞的體積縮小,形成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又稱缺鐵性貧血。

(2)臨床應用

治療缺鐵性貧血。

(3)不良反應

口服鐵劑主要出現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及腹瀉等反應;鐵劑也可引起便秘;鐵劑注射時可產生局部刺激與疼痛。小兒誤食可發生急性中毒,出現惡心、嘔吐、腸絞痛、休克等。

(4)用藥注意事項

①應用鐵劑的同時,還應注意消除病因及補充營養。②胃酸缺乏或服用抗酸藥時不利於鐵的吸收。所以在服用鐵劑時不能與抗酸藥同服,最好和稀鹽酸、維生素C同時應用。③多鈣、高磷酸鹽食物、茶葉及含鞣質多的植物等,可使鐵沉澱,妨礙鐵的吸收;四環素類可與鐵形成絡合物,相互影響吸收,故上述情況應避免。

2.葉酸

(1)藥理作用

葉酸進入機體後,在肝內經葉酸還原酶和二氫葉酸還原酶的作用,生成四氫葉酸。四氫葉酸作為一碳基團的傳遞體,參與嘌呤核苷酸和脫氧胸苷酸的合成,以及某些氨基酸的互變等,並與維生素B12共同促進紅細胞的生成與成熟。當葉酸缺乏時,增殖旺盛的骨髓或消化道上皮組織最易受到影響,使紅細胞中的DNA合成受阻,分裂增殖速度下降,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減少、發育和成熟停滯,紅細胞多停留在幼稚階段。由於對RNA的影響較少,故形成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同時,使增殖迅速的組織如消化道黏膜上的細胞增殖受抑製,出現舌炎、腹瀉等症狀。

(2)臨床應用及用藥注意事項

①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包括營養性、嬰兒期及妊娠期巨幼紅細胞性貧血。②惡性貧血。葉酸隻能糾正血象,不能改善神經損害症狀,故應與維生素B12合用。③治療葉酸。對抗劑如甲氨喋啶、乙胺嘧啶、甲氧苄啶所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因二氫葉酸還原酶受抑製,故用葉酸無效,需用甲酰四氫葉酸鈣治療。

(3)不良反應

罕見過敏反應。

3.維生素Bl2

(1)藥理作用

①促進葉酸的循環再利用。維生素Bl2在使同型半胱氨酸轉變為甲硫氨酸的過程中,使N5甲基四氫葉酸轉變為四氫葉酸。當維生素Bl2缺乏時,葉酸代謝發生障礙,出現與葉酸缺乏相似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②維持有髓神經纖維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維生素Bl2能促使甲基丙二酰輔酶A變為琥珀酰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維生素Bl2缺乏時,可使甲基丙二酰輔酶A積聚,造成異常脂肪酸合成,從而影響神經髓鞘脂類的形成,使有髓神經纖維的結構不完整、功能受影響,產生一係列神經損害症狀。

(2)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惡性貧血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還可輔助用於治療神經炎、神經萎縮、神經痛、肝炎、肝硬變、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

(3)不良反應及用藥注意事項

維生素Bl2本身無毒性,但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甚至發生過敏性休克,故不宜濫屠。

二、影響血凝過程

1.維生素K

(1)藥理作用

維生素K的主要作用是參與肝髒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X,抗凝血蛋白C和抗凝血蛋白S。維生素K促進這些凝血因子前體蛋白分子氨基末端穀氨酸殘基的7一羧化作用,從而使這些因子具有活性,可與ca2+結合,再與帶有大量負電荷表麵的血小板磷酸酯結合,使血液凝固正常進行。此外,動物試驗證明,維生素K3微量腦室注射有明顯鎮痛作用,此作用可被納絡酮拮抗,且磁和嗎啡鎮痛作用有交叉耐受現象。

(2)臨床應用

維生素K3主要用於梗阻性黃疸、膽瘺患者、慢性腹瀉、早產兒、新生兒出血、香豆素和水楊酸類藥物或其他原因導致凝血酶原過低而引起的出血,亦可用於預防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的繼發性維生素K缺乏症,K3作用快,持續時間長,常采用肌肉注射,嚴重出血可用靜脈注射。一般病例口服維生素K3,維生素k,吸收不良者可肌內注射維生素B2。

(3)不良反應

毒性低,靜脈注射維生素Kl速度快時,可產生麵部潮紅、出汗、血壓下降,甚至發生虛脫,故一般肌內注射為宜。維生素B2和維生素B2常致胃腸道反應,引起惡心、嘔吐等。較大劑量可致新生兒、早產兒溶血性貧血。肝功能不良者慎用,或選用維生素K1而不用維生素K3。

2.肝素

肝素多來自豬腸黏膜或豬、牛肺髒中提得,其分子量3000~40000,存在於肥大細胞、血漿及血管內及細胞中,有強酸性,帶有大量負電荷,這與其抗凝作用有關。

(1)藥理作用

①抗凝作用:肝素在體內體外均有抗凝作用,延長凝血時間。肝素的生物活性主要取決於血漿蛋白酶抑製劑抗凝血酶Ⅲ,它是az一球蛋白,為肝素的輔助因子。√6婚一Ⅲ含有妒Ser肽活性部位能與許多因子發生緩慢的化學結合,形成穩定的1:l複合物,從而抑製這些因子,發揮抗凝血作用。在肝素存在時,肝素分子與AlLⅢ結合後,使—垤一Ⅲ構型改變,活性部位充分暴露,並迅速與因子Ⅱa、Xa、Ⅸa、ⅪⅪa、Ka、纖溶酶結合,抑製這些因子,使反應速度加快到原來的l000倍。

②降血脂作用:肝素在體內還有降血脂作用,這是因其能促進脂蛋白酶從組織釋放到血漿中,進而水解血中乳糜微粒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的緣故。

③抗炎作用:肝素對炎症反應有抑製作用,在炎症反應中,肝素抑製白細胞滾動、粘附及向炎症部位遊走。肝素能抑製:a.白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b.抑製特殊化學誘導劑引起白細胞遊走;C抑製白細胞肝素酶;d.抑製白細胞向炎症部位的趨化性。此外肝素對免疫反應和非免疫反應激活肥大細胞有抑製作用。對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與血管內及細胞的黏附也有抑製作用。

(2)臨床應用

①主要用於防治血栓形成和栓塞。對靜脈栓塞的病人,連續靜脈注射肝素,使血藥濃度保持在0.2u/ml,可防止肺栓塞的發生。②用於心肌梗死、腦血管栓塞、心血管手術及外周靜脈血栓的防治。心肌梗死後用肝素可預防高危病人發生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並預防大塊前壁性心肌梗死病人發生動脈栓塞。③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播散性血管內凝血,如膿毒血症,胎盤早期剝離,惡性腫瘤溶解等所致的DIC。在早期可用肝素治療,防止纖維蛋白和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繼發性出血。④體內抗凝,如心導管檢查、體外循環、血液透析等。⑤低分子量肝素也可用於腦血管栓塞、缺血性腦卒中、心血管病、炎症、急慢性冠脈性綜合征、血栓性腦卒中等。

(3)不良反應

肝素的主要副作用是易致自發性出血,表現為各種黏膜出血,關節積血和傷口出血等。老年婦女和腎衰病人常致出血。如嚴重出血,可緩慢靜脈注射肝素特殊解毒劑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急救。偶有過敏反應,如哮喘、蕁麻疹、結膜炎和發熱等。長期應用肝素可致骨質疏鬆和骨折。此外,還可發生短暫性的血小板減少症。

(4)禁忌證

對肝素過敏,有出血傾向、患血友病、血小板機能不全和血小板減少、紫癜、嚴重高血壓、細菌性心內膜炎、肝腎功能不全、潰瘍病、顱內出血、活動性肺結核、孕婦、先兆流產及產後、內髒腫瘤、外傷及手術後等都是禁用肝素。

第十二單元 激素類藥

考試要點

一、糖皮質激素類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