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臨床醫學(一)(1 / 1)

35例急性心肌梗塞臨床分析

本文收集我院1985~1990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35例。診斷依據:①典型臨床表現②有肯定的心肌梗塞心電圖演變過程;③心肌酶譜變化曲線,三項中具備兩項即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現分析如下。臨床資料與方法:

1.性別與年齡男31例,女4例,男:女=7.75:1,男平均56.7歲,女平均63.5歲。

2.臨床症狀與例1診誤診本組典型心前區疼痛18例,無誤診不典型心前區疼痛10例,誤診1例1無痛性7例,誤診5例。

3.危險因素本組高脂血症(空腹膽固醇>5.7mmo1/L.血甘油三脂>1.7mmo1/L,p脂蛋白>7g/L)11例,占31.42%;有高血壓病史,血壓≥21.3/12.7kPa14例,占40%長期吸煙31例,占88.5%,I糖尿病(多次空腹血糖>7.2mmo1/L)3例,占8.57%。

4.臨床表現①有誘因19例,占54.28%,其巾:勞累和情緒激動最多;②先兆表現27例,占77.14%③心前區疼痛,其中典型心前區疼痛占51.43%,典型心前區疼痛10例,占28.57%;無痛性7例,占20%;④腦血液循環障礙3例,占8.57%。

討論:

1.本組35例,誤診入院6例,誤診率17.14%,其中無痛性心肌梗塞誤診率高達71.42%,比文獻報道27.1%顯著增高,其誤診原因是:單純靠症狀診斷,對不典型表現(尤其是無痛性心肌梗塞)認識不足,對心肌梗塞出現腦循環障礙認識不夠,早期心電圖正常者缺乏追蹤。據文獻報道,單純靠症狀線索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正確率為30%~60%,因此,對中老年突然出現:①原因不明的心衰或休克;②上腹痛,惡心,嘔吐伴大汗;③突發性頭痛、暈厥、眩暈、抽搐,一過性意識喪失;應想到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應及時做心電圖監測和/或心肌酶譜學的檢查。

2.危險因素:本組患者高脂血症者占31.42%,上海普查城市健康人高脂血症發生率為10.8%,並指出冠心病患者中高脂血症發生率顯著高於健康對照組。

本組有高血壓病史者占40%,其中60歲以上10例,60歲以下4例。國內有報道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機會為非高血壓者的3倍,因此,對中老年高血壓患者更應警惕心肌梗塞的發生。

本組中長期吸煙者占88.5%,國內有報道指出,吸煙者心肌梗塞機會為不吸煙者的3.6倍,大量的臨床屍檢證明,吸煙者心肌梗塞發生率明顯高於不吸煙者。因此對冠心病患者戒煙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治療手段。

本組中糖尿病患者占8.57%,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肌梗塞發生率較非糖尿病者高2~3倍,因此對冠心病患者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也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對冠心病患者及時診斷和治療糖尿病也是非常重要的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高脂血症、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與心肌梗塞發生率有著密切關係。本組病例中,這4項危險因素所占比例都是比較高的,冠心病患者預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應警惕這4項危險因素,及時處理和治療,以降低冠心病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

3.臨床特點:

(1)誘因:本組有誘因者占54.28%,其中以勞累和情緒激動占大多數。

(2)先兆表現:本組有先兆表現者占77.I4%。國內文獻報道50%~81%,病人都有不同程度先兆表現,如病人在發病前數日至效周內有乏力、胸部不適,活動時心悸、氣急、煩躁、心絞痛等前驅症狀,但往往引不起患者、家屬及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延誤搶救時機。

(3)本組病例中,心肌梗塞7例,誤診5例,誤診率71.42%,無痛性心肌梗塞屬特殊類型心肌梗塞。①無痛性心肌梗塞多發生在麻醉後患者,腦血管意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本組7例中3例為糖尿病患者,3例老年患者;②這類患者常感覺低下;③心髒植物神經功能有障礙,④梗塞麵積較小,致痛物質較少。

(4)本組有腦血液循環障礙者占8.57%,急性心肌梗塞無明顯胸痛,而以腦血液循環障礙為其主要表現時常延誤診治。心肌梗塞可以表現為不同部位神經係統障礙,臨床表現多樣,其中以腦血液循環障礙,尤以腦供血不足或腦血栓多見。本組腦血液循環障礙3例中,有腦供血不足2例,腦血栓形成1例。其發生機理,除動脈硬化管腔狹窄外,尚與下列因素有關:①肌收縮力突然下降,動脈壓明顯降低,血流緩慢,②心搏出量突然降,循環血量減少,③常伴有腦血管痙攣;④心律紊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