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童年往事(上)
蒙山,地處魯南,其上群龜化石布滿山岡,主峰龜蒙頂巍巍挺拔,其下千山萬壑,群峰嵯峨,出神入化,山中穀深悠悠,泉湧溪鳴,碧水長流。山中盡藏三十六洞府,七十二古刹,龜蒙頂佛光靈氣籠罩山川。蒼鬆翠柏樹茂林密,一年四季氣候怡然,相傳山中多居神仙,因喜愛山中景色,每年多下七十二場澆花雨,雨量充沛,鮮花布滿山岡,八百裏的山脈圍繞主峰,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護衛著魯南大地。
蒙山腳下珍玉村,民風淳樸,鄰裏和睦,村民狩獵養蠶,男耕女織,一派祥和。外麵群雄割據,新朝未立,戰禍不斷,諸侯爭奪地盤,擁兵自立,赤地千裏,餓殍滿眼。這裏卻見不到一點的戰亂。乃當世一處室外桃源。
村東頭,籬笆結成的小院,兩間茅屋,一個十歲的少年,麵容清秀,隻是帶著些病態的蒼白。正坐在院子裏低頭看書,一隻狗蜷伏在他腳下,閉目養神,偶爾風刮過,幾片樹葉飄起的聲音驚動了他,小狗立刻抬起頭,支棱起兩隻耳朵,抬頭看看讀書的小主人,見小主人沒有反應,便又懶洋洋的閉上眼,繼續假寐!
“墨兒,到該吃藥的時間了,書一會再讀!”茅屋裏傳出慈祥的聲音。
“來了,爹!”少年放下書本,站了起來朝屋裏走去,蜷伏在地上的小狗,見小主人站起身,早已爬起來,抖了抖身上的土,先朝茅屋跑去。
少年進屋,看到桌子上擺著一碗冒著熱汽的湯藥,不禁皺了皺眉頭,打從自己記事起,每天都要喝這樣的湯藥。現在一聽到吃藥,便要反胃。可又不得不吃,自己知道自己的病,況且每碗藥都是爹親自從蒙山上冒著生命危險采來的。
老人目光慈祥的看著低頭喝藥的兒子,一絲憂鬱爬上眉頭,不僅深深的歎了口氣。
正在低頭喝藥的少年聽到父親的歎氣,抬頭低低的說:“爹,您又為子墨的病發愁了!”
“墨兒,枉你父為‘藥王’之名,三年多來,卻不能治愈你身上的頑疾!老人歎口氣說。
“爹,墨兒現在不是好好的嗎?人生百年,轉瞬即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生命長短又如何!墨兒不會放在心上!您不用擔心墨兒!”少年豁達的說。
老人又輕輕的歎口氣,仿佛累了似的閉上眼,陷入往事的回憶中。
老人本是醫學世家,祖籍江南,年輕時滿腹才氣,高中翰林,娶京城之女張氏為妻,婚後第二年,張氏生早產一子,取名王子墨。張氏卻因難產而死!妻子的死的打擊,自己便對仕途心灰意冷,便辭官在家,撫養墨兒,潛心醫術,漸成一代名醫,江湖人稱藥王,子墨長到四歲,長的粉妝玉砌,聰明伶俐,招人喜愛,讀書過目不忘,博覽群書,通曉古今,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對醫學更有興趣,沒事便纏著教他識別各種藥材,已能遍識藥材,偶爾藥王診病,小子墨也在旁邊,也能說出父親要開的藥方,自己見兒子天賦醫學,更是悉心傳授。
但令藥王憂心的是,子墨因是早產兒!先天體質弱,先天大周天不通,百骸經脈細弱,別的孩子滿地跑著嬉戲,小子墨卻隻能靜靜的坐在那裏,每當劇烈運動,周身便有血絲滲出,經脈脆裂。自己一生碰到過多少疑難雜症,但對子墨這種先天經脈不暢,束手無策,他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墨經脈不暢如果不能改變,必將心脈枯竭而死!老人用盡心力,便查書籍,悉心調養,但是也隻能稍微增強體質而已。好在子墨雖人小,然生性豁達開朗,絲毫不將生死放在心上,每天跟父親學醫抓藥,讀書作賦,自得其樂。子墨六歲的時候,言談舉止儼然象十多歲的孩子,更是長得俊秀無比,隻是體質弱,麵色稍微蒼白,然滿腹的學問。醫術直追父親。
三年前,子墨央求藥王帶自己遊曆河山,藥王也知道子墨體弱,不宜遠行勞累,但不忍怫他要求,心想讓他出去遊曆一下也好!孩子生命短暫,自己空有藥王之名,卻不能治愈他的病,在他有生之年能讓他快樂總比鬱鬱而終好!於是關閉了藥堂,帶子墨出京!
父子二人遍遊山川名勝,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子墨更是心情大佳,每到一處,人文地理,風土民情無不感興趣,父子二人輾轉遊曆到蒙山,子墨貪戀蒙山秀麗風光,老人更是看中蒙山奇藥異珍,空氣清新可人,更希冀能找到治愈兒子頑疾的良藥,父子二人便在山下珍玉村定居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