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楊繼財到鐵原戰場的第一個印象,不是這裏之前的戰事多殘酷,也不是日軍防禦戰術的變化,而是這裏的地形。整個鐵原戰場以漢灘川為分界線,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除了漢灘川以北,有一條縱深二十公裏的平原地帶之外,其餘的都是清一色的山地。
而且朝鮮的山地,與東北內地的山地渾然不同。這裏的山勢雖說不高,但是山脊的走向卻是很有特點。而且山勢不如東北的興安嶺那麼的大氣、厚重,也不如長白山那麼的雄偉。普遍都很單薄,讓人有種小家子氣的感覺。
但也許正是因為這樣,這裏的山勢普遍的陡峭一些,山勢的走向也更淩亂一些。各個核心高地的山頂普遍麵積狹窄不說,也很難修成大縱深的工事群,核心高地的坡度也很陡。這種地形之下,對攻擊一方明顯處於不利的地位。日軍這個時候搞出這麼一個防禦體係,恐怕就是要利用這裏的地形。
從甲午戰爭日本人大致控製朝鮮,到日俄戰爭後徹底吞並朝鮮至今,日本人占據朝鮮已經幾十年。這幾十年期間,以日本人的細致程度,恐怕整個朝鮮地形已經被他們摸透。當初日軍將在整個朝鮮的防禦線,擺在這一線恐怕不是沒有道理的。
同時日軍搞出這麼防禦戰術,不單單是指望的地形,也是對自身優勢的一種確定。因為這種以點帶線的防禦戰術,除了點內的核心高地之外。各個點之間的兵力調動,在地形上受到很大的限製。在加上之前的火力封鎖,就要求防禦部隊的戰鬥意誌異常頑強。
不僅僅是核心高地的防禦部隊,必須有死戰到底的決心,就是核心高地周邊各個點上的防禦兵力,這些注定隻是一個消耗品的部隊嗎,也要有死戰到底的決心。因為這種防禦體係,每個防禦點上的兵力都不會太多。如果保證核心高地不能輕易易手,就必然要求其周邊各個點上的防禦部隊有必死之決心。
否則一旦某一個點被輕易突破,會造成一個麵的瓦解。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攻擊對手的兵力,那麼一旦核心高地被攻占,也就意味某一個大麵,或是一個方向的整個防禦體係,就將徹底的瓦解。
而一旦出現這種瓦解,對於日軍這種以點帶線的防禦戰術是最致命的。日軍在鐵原一線以每個要點火力、兵力輻射的大麵為核心,組成各個方向的防禦要點。各個大麵之間相互依托,以各個要點周邊無數火力點和支撐點,作為小麵反過來支撐大麵防禦體係。
這種主輔相成、相互依托的戰術,最怕的就是各個麵的核心區域被輕易的突破,也就是以點帶線中間的那個點。而要保證這個點的安全,那麼就需要這個點周邊的各個支撐麵上,注定不會太多的防禦兵力,必須要像釘子那樣死死的釘在哪裏。
這種戰術除了對負責各個大麵的指揮官,協調能力要求很高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求防禦部隊的意誌力,必須要異常的頑強,有在任何時刻都有血戰到底的決心。而這種戰術對這一點的要求,還在前一點之上。
畢竟明知道自己去送死的戰鬥,換了一般的部隊恐怕早就沒有那個信心去打。甚至很多時候,一觸即潰都未嚐沒有那個可能。日軍恐怕也正是對自己部隊的意誌力,有相當的自信才會搞出這麼一出戰術來。
兩天的觀察下來,心中已經大致有數的楊繼財,在火力上的調整,就是針對日軍這些點來的。因為對於他來說,與日軍反複爭奪外圍各個小麵,隻能白白的浪費兵力和時間。麵對日軍這種戰術,不要管他虛的線,直接奔核心點去的黑虎掏心戰術才是最恰當的。
之前馬春生的戰術調整,他不認為是失敗的。隻是在支援火力的配備上,以及攻擊重點方向的選擇上,顯得有些過於急躁了。整個進攻的調整上,也隻是改變了進攻的側重點,而在戰術的運用上,卻沒有進行針對性的調整。
所以楊繼財在攻擊兵力的配置上,針對日軍的封鎖火力部署,也采取了針對性的辦法。他準備采取對日軍兵力少的高地,或是隻投入了一個步兵班,或是幹脆隻用火力封鎖。而針對核心高地,采取了集中突擊的辦法。
不僅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擺多囤,幾個方向保留了充足預備隊。在通往日軍各個核心守備高地的攻擊路線上,也挖掘了大量的掩體與放炮洞,在實在無法進行這些準備的地段則直接放棄,隻是以炮火控製。隻不過他這些東西,還沒有亮出來罷了。
確切的說在前沿,楊繼財是打算采取以點對點的戰術。至於自己的部隊,能不能做到自己的要求,楊繼財還是有自信的。在前沿這兩天,他發現自己這次很幸運。雖說鐵原戰場眼下僵持,但是馬春生卻給自己留下了一支可以說鐵打,並意誌如鋼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