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1 / 2)

林總說到這裏,沉默了一下後,很是感慨的道:“楊震同誌,你做的其他事情我不好評價。但你這些年苦心經營下來,為我軍培養出來這麼一大批,具備現代軍事素養的中高級指揮員。單就這一件事情,你就可以算的上我軍發展史上的一大功臣。”

“帥為軍之魂,將乃兵之膽,兵乃將之威。一支軍隊真正的戰鬥力所在,不在於上也不在於下,關鍵就在於中高級的指揮員,能力能不能符合部隊和戰爭的需要。治軍先治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一名統帥無論能力在強,但在指揮上還是需要依靠那些前線指揮員。《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被寫成了曠世奇才,但其九伐中原卻因蜀中無大將,隻能廖化做先鋒。缺乏合格的將領,也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國演義》雖說隻是一部小說,但其中的一些東西也未嚐不是沒有道理。一支軍隊離開數量足夠的合格中高級指揮員,就算他的統帥能力再強又能如何?沒有合格的軍師長,這個統帥就算渾身是手,恐怕也無力支撐。”

“我軍從當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經曆了五次反圍剿、萬裏長征,陝甘寧邊區反圍剿作戰,到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敵後戰場。十幾年來從無到有,一步步走到今天已經形成一定龐大規模。遊擊戰我們不怕任何對手,運動戰也有一定的經驗。”

“但未來的發展能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不在於我們的裝備是不是先進,也不在於我們是不是在短時間之內,戰勝了比我們強大的敵人。而在於我們是不是培養出來一批,具備現代化指揮能力的指揮員。”

“我們現在的武器裝備,已經在向步炮協同、步坦協同,以及地空協同作戰方向發展。這對於各級指揮員的能力,能不能跟上裝備的發展,要求就相當的高。沒有相對應的能力,就是給了他們飛機、大炮,不會用也就等於沒有。”

“你這些年別的不提,手下培養出來的這批幹部,到了任何一個地方,都足以承擔任何重任。王光宇、陳翰章、杜開山、王效明、陶淨非這些人,還有那些關內調過來,也被你調教出來的軍政幹部。”

“尤其是王光宇、陳翰章兩人,獨立支撐一個戰略區絕對沒有問題。杜開山的性子有些野,但是一員驍將,放在任何一個戰線都沒有問題。王效明長於山地運動穿插作戰,陶淨非在軍事上雖說相比前幾個弱了一些,但是卻是軍政雙全。”

“你的眼光很毒,在培養幹部上也有一手。當你的部下很辛苦,但一旦堅持下來,必然會成大器。這批幹部放在全軍之中,甚至放在全國範圍內,都絕對是拔尖的人物。其現代化指揮作戰的經驗,多兵種聯合作戰經驗,更是無出其右者。”

“換給全軍那個戰略區,恐怕都會搶著要。我要是你,手下有這麼一批軍政雙全的幹部,我會樂的睡不著覺。無論你在其他方麵做過什麼,但對於我們這支軍隊來說,你培養的這批幹部,才是對我們未來發展最關鍵也是重要的。”

“不過,戰爭是一個充滿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事物。你不可能要求每一個指揮員,在戰場上都做到十全十美,不出哪怕一個小小的差錯,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在短時間之內,甚至可能是千變萬化的戰場上,每一個指揮員不可能不出現任何的紕漏。賞罰分明,才是真正的將將之道。”

一向少言寡語的林總,居然在這件事情上,說出了這麼大堆的道理,讓楊震微微一愣。但隨即也明白這是眼前這位很講究禦將之道的前輩,在告訴自己對高級指揮員的使用上,需要注意的一些東西。

楊震在很感激的同時,卻又搖了搖頭:“林總,喜怒不形於色,我還遠沒有培養出那個涵養。您說的這些我也懂,禦將之道講究寬嚴並濟。既不能一味的放縱,也不能一味的苛刻。不過要求越來越高,這一點到勉強有點。”

“林總,這場中日戰爭打到今天,其實已經基本上進入了尾聲。此次南滿會戰,正像您說的那樣,雖說在某些方麵表現的也是略有瑕疵,但整體上來看表現還算是出色,打的也可以說很精彩。”

“但我一直在考慮,我們今天麵對的是並不擅長裝甲作戰,對新式作戰模式接受緩慢,並缺乏足夠裝甲部隊。最關鍵的是在國力上,遠遠差於西方列強,無法承擔大量新式武器研發和製造的日軍。”

“如果我們今天遭遇的是四一年的德軍,或是現在已經熟練掌握了大裝甲集群突擊作戰的蘇軍,我們的坦克戰術還會這麼有效嗎?我們的裝甲部隊,還會像與日軍作戰這麼無往不利嗎?”

“當我們在不遠的將來,與更加強大的美國人,或是在對德作戰之中掌握了豐富裝甲突擊戰術理論的蘇軍作戰,我們的部隊還會像今天一樣嗎?日軍對於一向積弱的中國來說,的確是相當的強大。但真正麵對美蘇德,這樣的真正軍事、工業強國,最多也就是三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