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趕到北門戰場後,楊震沒有驚動前邊指揮作戰的柴世榮,而是選擇了一個隱蔽的角落,舉起望遠鏡仔細觀察著北門戰況。作為抗聯特種作戰部隊開山祖師,眼前的戰況讓楊震心中不由的一驚。
不管日軍的戰術運用上,還有多少的不足。大部分的戰術運用,還並未脫離步兵戰術範疇。但眼前這些日軍的單兵素質,卻是已經不比抗聯的特種部隊差太多。其運動間的射擊之精確,甚至已經不在自己的部隊之下。
其兩人一組的作戰小組,盡管采取的依舊還是日軍在進攻作戰的時候,慣用的倒三角攻擊陣型。但是兩個人運動之中打出的交叉火力,以及極其精準的三發點射,給北門戰場上的部隊造成了相當的威脅。
擲彈筒手其反應速度與射擊精度,也遠高於一般的日軍精銳。隻要給其發射的機會,甚至可以做到首發命中。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基本上保持在五十米左右的距離,而且落點的準確度也相當的高。
前邊的攻擊小組,與身後的機槍配合之緊密,也超過了頂峰時期的日軍。在擲彈筒手死死的壓製住抗聯狙擊手後,總算架起來的兩挺九二式重機槍,不斷的以密集火力壓製這邊的抗聯陣地。
柴世榮帶領的增援部隊一抵達,便迅速的陷入苦戰。而原來在這裏的一個排,已經傷亡過半。盡管日軍利用輕便迫擊炮發射的抓鉤,幾次登上城牆的舉動,都被打了回去。但在北門這個局部的戰場上,卻已經占據了主動權。
現在的整個局麵是盡管日軍始終未能衝進城,但抗聯的增援部隊也被死死的封鎖在城門內,多次試圖突擊無法衝出去。而柴世榮多次試圖從城牆上索降下去,但企圖被日軍精確的步槍射擊給遏製住。
看著眼前的戰場,楊震搖了搖頭。柴世榮怎麼搞的,將增援部隊都集中到了北門?這個任丘縣城並不大,城牆的周長也不長。繞道其他的城門,也耽擱不了太長的時間,還有配屬的那個裝甲車排,還有那兩門迫擊炮怎麼不使用?
對柴世榮的指揮很是無語的楊震,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自己接過了指揮權,將柴世榮撤了下來。並立即將被柴世榮留在指揮部的兩門八二迫擊炮調了過來,但並未將裝甲車排所屬的六輛蘇製BA十裝甲車,直接調往北門參戰。
而是命令這個裝甲車排所有的六輛蘇製BA十裝甲車,不要直接增援北門。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從東門出城,迂回敵軍的後方。對於這個裝甲車排,楊震隻給了他們十五分鍾必須到達自己指定的位置。
楊震在步談機上,直接告訴那個排長,在抵達指定位置之後。不要直接發起衝鋒,而是采取集群戰術,以直瞄火炮和機槍支援城門作戰,並堵住北門外日軍的退路。除了火力支援之外,北門的戰鬥如果不用他管。但是如果日軍跑掉一個,就拿他試問。
接到一號的親自命令,這個裝甲車排長不敢有任何的猶豫,馬上帶著他的六輛裝甲車。以最大的速度衝出東門之後,以五十公裏的最高速度,向楊震指定地點部署地點,快速的迂回。
相對於這個接到命令之後,不敢有一絲一毫耽擱,盡管有些繞遠,但是好賴是機械化部隊,隻要別出什麼意外,按時趕到還沒有什麼問題的裝甲車排長。帶著兩門八二迫擊炮,以及所有的炮彈,氣喘籲籲的趕到北門的迫擊炮排長。在見到楊震之後,卻被楊震的命令給搞愣了。
無他,楊震給他的命令是不要打衝鋒的日軍。日軍采取的是以戰術小組,多路進行突擊的戰術。兩門迫擊炮無法形成全麵炮火封鎖區,打前麵的日軍那些配合緊密,但之間的間距卻拉得很開的攻擊小組,純粹是浪費炮彈。
楊震讓他將迫擊炮陣地就地設在城牆下麵,按照城牆上的炮兵觀察員指示目標,打日軍前後的結合部以及封鎖日軍的退路。至於那兩挺九二式重機槍陣地,則暫時先不用管他。而且告訴他,如果沒有接到自己的命令,就算日軍衝到他的麵前也不許開炮。
但隻要開炮,無論自己下達的目標是哪個方位,在不經過試射的情況之下,都務必要做到首發命中。也就是說楊震在這一戰之中,並不要求火力密度,但是對射擊精度的要求卻相當的高。
盡管有些被楊震的命令搞的很糊塗,但這個迫擊炮排長還是不折不扣的執行了命令。立即指揮部隊,按照楊震的要求,以間距二百米的距離架設迫擊炮陣地。並在兩個陣地之間,快速的架設了一條有線通訊線路。
考慮到此戰的重要性,在陣地部署完畢之後,他將部隊交給副排長指揮。自己則帶著一副高倍望遠鏡,以及一個通訊員和一部野戰電話,上了眼下隻剩下半截,但也是周邊唯一的製高點的城門樓子親自作為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