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站在門檻處的日軍(2 / 2)

尤其是十字嶺突圍之戰,掩護部隊都在與兩翼包抄過來的日軍主力交手。根本就沒有搭理這支咬在自己身後的日軍小部隊,這才讓其殺傷和俘虜了為數不少的掉隊人員,以及被打散人員,這其中主要是非戰鬥人員和輕重傷員。

即便這樣在日軍合圍圈收攏之後,大量沒有突出去的人員,最終在留在根據地內堅持鬥爭部隊掩護之下,幾經周轉最終還是突圍成功。那次大掃蕩雖說損失不輕,但是骨幹和元氣都保留了下來。可見這個益子挺進隊的使用,並不是很成功。

而現在就整個冀中戰場的戰局來看,這支日軍特種部隊根本就沒有當年那樣的機會。也就是說其在任丘,或是任何一個地方的行動,根本就得不到日軍主力部隊的策應。也就是說這股日軍純屬是孤軍作戰,與四一年的那次完全兩碼回事。

能在敵占區遠離後方,長時間單獨行動,並完成上級部署的作戰命令,這才真正是特種部隊所需能力最重要一點。眼下任丘周邊的日軍能做到這一點,說明他們就已經摸到了這一作戰手段的門檻了。

眼下在任丘戰場的這坨敵軍,說明了日軍的傳統偵察思路,也在不斷的在進行著改變。如果說當年的益子挺進隊的作用,最多也隻能稱之為超大型的特工隊。那麼今天的這股日軍,才真正有了特種部隊的雛形。

盡管這股日軍在一路順風順水摸到這裏,但在戰術企圖暴露之後,這支日軍特種部隊的表現證明了他們,遠還沒有真正熟悉和掌握了特種作戰戰術,還沒有跳出傳統的偵察步兵的思維方式。暫時還站在門口之處,距離登堂入室還有很遠的距離。

之所以能摸到這裏,之前並沒有引起太多的波瀾。除了其中有一部分幸運成分,以及計劃周密和行動果斷在內之外,恐怕他們之中肯定有熟悉敵後根據地的人配合,才讓他們能摸到這麼遠的距離。

而日軍想要找到這種人,無論是冀中還是晉察冀,或是原來的冀魯邊軍區都不是困難的事情。四一年、四二年上半年,日軍對華北根據地發動的連續異常殘酷的大掃蕩,以及隨後一段歲月之中,人禍加上天災導致的華北各個根據地,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麵臨的極端困境。導致了為數不少的人,或是因為被俘投敵叛變,或是吃不了苦主動投敵當了叛徒。

而這些叛徒之中也不乏具有一定級別,對根據地相當熟悉的人不在少數。有這些熟悉華北各大根據地的叛徒帶路,日軍的行動自然可以事半功倍。這些人的存在,才恐怕是這股子日軍能夠順利摸到這裏的主要原因。

想到這裏,楊震突然想起了一個人。也許這些日軍能夠順利的摸到這裏,極有可能與他有關係。那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今年七月份叛變的那位前冀魯邊軍區司令員。雖然他叛變了,但是一是叛變的時間並不長才四個多月,也就是說眼下已經撤銷的冀魯邊軍區的基本部署,還在他的腦海裏麵。

二是他在整個冀魯邊區生活和戰鬥的時間太長了,這裏的一草一木都在他的腦袋裏麵。身為冀魯邊軍區的前司令員,對整個徒駭河至津南的整個地形,敵我態勢以及原冀魯邊軍區轄區的情況異常的熟悉。

對自己轄區或是作戰地域熟悉掌握,這是一個軍事指揮員最基本的要求。更何況這個家夥雖說人品不咋地,但是軍事上還是有一定水平的,否則當初也不會任命他為冀魯邊軍區的司令員了。

如果這股日軍是自渤海灣登陸,那一帶正好是原冀魯邊軍區的轄區。如果他帶隊,這股日軍一路上避開,現在部署徒駭河以北的渤海軍區部隊,外加繞過自己的戰線,摸到了冀中戰場的縱深任丘也就好解釋了。

不過日軍的這些特種部隊,雖說還顯得稚嫩,在戰略上還遠沒有脫離陳舊的觀念。與抗聯自己的特種部隊相比,遠遠還未成熟,暫時還不足為懼。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那就是日軍很明顯已經發現這種部隊的威力所在,也在抓緊的模擬甚至是模仿。

這一點與自己的前指受到襲擊相比,才是楊震更加看重的。而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特種部隊,都是從無到有一點點的積累下來的。更何況日軍多次與抗聯的特種部隊交手,就算虧吃多了也總應該摸出一點門道來。

盡管這個門道,也許隻是他們靠著經驗,摸索出來的一鱗半爪。可這一鱗半爪也許就是一個基礎,如果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和心裏,完全可以成為他們領悟真正特種作戰精髓的天梯。萬事開頭難,但隻要邁出了第一步,剩下的東西還很困難嗎?

通過一次次的作戰逐漸成熟起來,在加上其本身絕對是世界一流的戰術偵察能力和戰術,很容易搞出一套符合自己實際的特種作戰模式。這個才是楊震最為擔心,也是最為警覺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