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冀中之戰(三)(2 / 2)

盡管在日軍那兩門九二式加農炮的遠射程之下,也承受了一定的損失。但是依靠自身對日軍重炮的射程優勢,死死的壓製住日軍威力最大的八門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一場炮戰下來,損失過半的日軍重炮兵,從剛開始還有對等還擊的勇氣,到最終隻能保持沉默。

抗聯此次出擊的炮兵,除了日軍那兩門九二式加農炮之外,對日軍的火炮幾乎清一色的保持了射程上的優勢。在加上除了一百五十毫米重榴彈炮之外,裝甲一師裝備的火炮連同火箭炮在內,都有機動性上的優勢。

即便是步兵師所屬炮兵,也遠遠的超過了日軍火炮的射程。在炮戰之中,憑借這些優勢很是占據了上風。日軍參戰的炮兵,一場炮戰下來損失三分之一,重炮兵則戰損一半。為此戰最終取勝,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隻是炮戰的失利,卻並未讓酒井康中將的反擊行動終止。他很大氣的上來就集中一個坦克聯隊全部的七十多輛坦克,對抗聯進攻兵力發起反擊。另外一個坦克聯隊,則擔任預備隊,隨時待命投入戰場。

麵對日軍上來就采取的坦克集群衝鋒,陳翰章卻是不急不慢。他利用德製坦克觀瞄精度好的特點,與日軍坦克集群使用保持在七百米的距離,利用四號坦克觀瞄係統優良,火炮射程遠的優勢,配合自行反坦克營所屬的十六輛七十六毫米自行加農炮,采取遠距離擊毀日軍坦克。

同時集中三號坦克,從側翼迂回日軍坦克集群。利用三號坦克的機動性以及射擊精度,采取側翼火力打擊的戰術,先打掉日軍坦克集群之中,性能已經落後,全無還手之力的九七式坦克以及一號炮戰車。

陳翰章的這一手戰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坦克集群以及配屬在後方的七十六毫米自行加農炮,第一輪開火就擊毀了發起反衝擊的日軍一個坦克聯隊,七十多輛坦克之中一半的日軍最新式坦克。

而日軍的五十毫米坦克,盡管威力很大。但是在七百米的距離,對經過改裝的四號坦克基本上無任何的威脅。盡管日軍坦克不斷的以最大速度,試圖貼近抗聯的坦克部隊,與其他近戰。

但至少在正麵戰場上,麵對著七十五毫米坦克炮遠射的巨大威力,日軍的這個企圖根本就是以弱搏強。等到日軍坦克聯隊衝到距離抗聯坦克部隊正麵,五百米的最佳開火距離的時候,其投入的一個聯隊七十多輛坦克,已經有一多半丟在了衝鋒的路線上。

如果不是陳翰章為了節省寶貴的七十五毫米坦克炮彈,要求自己的部下盡可能的做到一發穿甲彈要命中日軍一輛坦克,將日軍坦克集群放到七百米之內才開火。盡可能的保證一炮,擊毀一輛日軍坦克,而限製了精度不是很高的遠射。

以四號D型坦克所裝備的坦克炮性能,德製坦克一貫出色的觀瞄係統。再加上戰場上的一馬平川,連一個溝坎都沒有的地形。以及上半年抗聯裝甲部隊專門下苦心,練過的遠射能力。

即便在一千二百米之外開火,也可以做到首發命中。從一千二百米到五百米之間七百米的距離,也足夠抗聯的坦克集群以及身後的自行反坦克,打出幾輪火力了。以七十五毫米坦克炮,以及蘇式七十六毫米加農炮的威力,甚至有可能將日軍第一輪投入攻擊的一個坦克聯隊,全部留在衝鋒的路線上。

但考慮到各車配備的穿甲彈隻有三分之一,被帽穿甲彈每輛車更是隻配備了十二發的數量。而且部隊處在迂回穿插作戰之中,炮彈補給困難一些,陳翰章還是選擇了以穩妥一些的七百米開火距離為主,。

作為全軍裝甲兵建設的重點,裝甲一師的坦克一向是優先配備的。正麵的裝甲二團所屬中型坦克營中,所裝備的四號坦克,可並不是被抗聯用自產的蘇式七十六毫米坦克炮,更換下來的隻裝備威力很低短身管坦克炮的老款。

而是清一色的威力相當驚人,都配備了七十五毫米長身管坦克炮。這種坦克炮能在一千二百米的距離,擊毀T三四坦克。對付日軍新式的坦克不過五十毫米厚的裝甲,威力遠遠的超過T三四坦克的七十六毫米坦克炮。

再加上性能極其出色的觀瞄係統,在一千米外擊穿日軍新式坦克的五十毫米正麵裝甲,也沒有任何的問題。在加上正麵高達八十毫米厚的裝甲,陳翰章用這款坦克作為正麵主力使用,可算為日軍坦克找好了對手。

隻不過很可惜的是,這款裝備了威力驚人的長身管七十五毫米坦克炮的四號F、G、H型,在抗聯之中的數量並不是很多。全軍加在一起,也隻有一百多輛。除了配屬給裝甲一師六十輛之外,還組建了一個獨立坦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