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不單單是城市(1 / 2)

不過將神戶、名古屋夷為平地,並徹底的摧毀了大久野島這個毒氣戰基地之後,並不意味著抗聯的轟炸力度會有所減輕。這些地方的軍工廠,以及化學戰生產基地,隻是抗聯的第一批目標。

楊震要做的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戰勝日本人,還要從精神和意誌上徹底摧毀日本人。在休整並對戰術進行了一定總結以及調整之後,而空襲暫停了一段時間之後。當時間進入四三年的時候,抗聯用炸彈對整個日本四島的居民,致以了熱烈的節日問候。

東京城區日本人的一九四三年新年,是隨著抗聯的大規模空襲拉開的。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一日清晨三時,二百架抗聯的斯特林轟炸機,一百架七十架B二十四轟炸機,在電子戰飛機的配合之下,準時的出現在日本東京上空。將攜帶的六百多噸美製凝固汽油彈,全部傾瀉在東京城區。

抗聯對日空襲,美國人除了提供轟炸機之外,還提供了大量的美製凝固汽油彈半成品。這些美國人自己研製出來的凝固汽油彈的威力,略微超過了抗聯自己研製的同類產品。在後方工廠完成組裝之後,楊震沒有絲毫猶豫的將其直接用到了日本人的頭上。

而隨著美英轟炸機的陸續抵達,以及采取流水線態勢培養的空勤人員數量越來越多,抗聯可以投入對日轟炸的力量也越來大。美國人在裝備和工業設備的援助上摳摳索索的,但是對於抗聯對日轟炸所需物資方麵援助,卻是相當的大方。英國人的大方勁,也不次於美國人。

不僅在重型轟炸機援助數量上相當的大方,最高峰的時候一個月就給了二百架。油料、炸彈半成品、飛機零部件等需要,也是出手相當的闊綽。抗聯一時無法自產的優質航空燃油的數量,甚至還要超過給予蘇聯的量。

到四三年年底,抗聯重型轟炸機群的數量,始終保持在五百架以上的隨時可以出動的規模。大批的B二十四轟炸機、斯特林轟炸機,將成百上千噸的高爆炸彈、凝固汽油彈,投擲在日本本土。

甚至到了四四年,抗聯曾經在多次轟炸之中出動了上千架的斯特林、B二十四轟炸機、B十七轟炸機,以及大量的其他種類轟炸機組成的機群。在大量電子戰飛機的配合之下,對東京持續了整整一天的戰略轟炸。東京市區一天之內落彈三千餘噸,幾乎整個東京市都被徹底的毀滅掉。

隨著抗聯對日本本土轟炸的力度越來越大,將日本人陸軍航空兵的力量從前線不斷的削弱。不僅戰損的飛機無法補充,為了增加本土的防空能力,日本人隻能不斷的從東北向朝鮮,以及本土抽調作戰飛機。

為了保證本土的安全,日本陸軍航空兵抽調大批兵力,沿日本海沿岸分別以朝鮮和本州設置了三道攔截線。試圖將抗聯的轟炸機群攔截在日本海上空,以盡可能的減輕抗聯對本土的空中威脅。

但構築這三道空中攔截線,對於日本人來說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麵對著上百萬平方公裏,南北寬兩千三百餘公裏,東西間隔一千三百公裏的日本海這麼大的麵積,需要動用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要知道南北長度在一千二百多公裏的日本列島,四個主要島嶼中的三個北海道、本州、九州,西部幾乎全部都在日本海沿岸。麵積廣大的日本海,幾乎全部成為抗聯轟炸機群出入的通道。

海內基本上無大型島嶼,無法設置前哨基地。甚至小島的數量都不多,主要集中在朝鮮和日本本土周邊的日本海,讓抗聯都不用刻意的選擇航線。隻要盡可能的離朝鮮半島南部,遠一些就可以。

日本人在海上控製的獨島、鬱陵島、隱岐諸島,又是抗聯重點盯防地區。日本人想要在這些島嶼上設置雷達站,可沒有等修好又被炸。炸了再修,修了再炸。這幾個雷達站,從日本人開建,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修好,更沒有發揮日本人期待他們發揮的作用。

無奈的日本人,隻能將雷達站後撤設置在沿海一線。日本人不僅在本土與朝鮮半島南部沿著日本海一線,建設了數個大型的雷達站,提供所需的大量情報。在日本海上部署了大量的輕型艦艇,作為防空警戒艦艇。

但日本人的雷達技術發展緩慢、水平落後,最關鍵的是笨重的嚇人,那些拖網漁船改裝的所謂警戒艇根本就無法安裝。部署的警戒艇數量雖大,但是在觀測手段上還是以望遠鏡加上聽音筒為主。

在抗聯的通信幹擾之下,這些警戒艇就算捕捉到抗聯的轟炸機群,也無法將消息在第一時間之內傳遞回本土。再加上抗聯每次出動轟炸機群,都會有伊爾四或是DB三轟炸機,清理這些警戒艇。日軍在日本海內雖說部署了大量的警戒艇,但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日本海軍又無論如何在抗聯從來不轟炸自己勢力範圍的情況之下,從太平洋戰場抽調大中型艦艇回來承擔本土防禦警戒艦的任務。而且在美軍反擊力圖越來越大,自身都感覺艦艇不夠用的海軍,也實在無力抽調太多的艦艇回本土增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