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關東軍控製地盤的縮小,其在戰場上的回旋餘地也大大的縮小。但兵力和火力部署的密度,卻也隨著防禦正麵的收縮,也大幅度的上升。此次戰役之中,東北戰場上日軍的兵力和火力部署的密度,遠遠超過之前曆次戰役。
不僅僅是一次次的挫敗,讓日軍大本營從上到下對抗聯這支異軍突起的中國軍隊,已經是刮目相看。而且在連戰連敗,丟光了大半個東北的關東軍,已經被逼到了牆角。相對於主要生產木材和作為對蘇作戰基地的北滿,南滿才是關東軍的真正根本所在。
而且南滿的工業,以及開發程度遠遠超過北滿的礦產資源,是日軍敢於發起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本錢。沒有了南滿,日軍的戰爭資源至少要下降三分之一。如果說滿洲是日本人發起戰爭的底氣,那麼南滿就是日本人底氣中的底氣。
局勢的轉變,讓日軍大本營對南滿異常的重視。即便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情況之下,非但沒有削弱轄區已經隻剩下原來遼寧的關東軍兵力,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到是還有相對性的加強。
這就導致此次會戰之中,日軍從新京一直到四平一線,部署兵力的密度遠遠大於之前曆次作戰。幾乎沒有給抗聯的大規模穿插,留下任何可以利用的縫隙。盡管抗聯在此次會戰發起階段,反複的通過調整戰略部署,試圖調動日軍防守的兵力。
但始終未能拉開前線日軍各部之間的縫隙,給自己的攻勢創造一個可以利用的戰機。無論是之前對新京以南的穿插合圍,還是對四平一線的側翼迂回,都沒有能在第一時間取得應該有的效果。
這種情況的出現,不能不說日軍前線將領的用兵還是相當老道,反應也是極其迅速的。而楊震看到的不僅是日軍指揮官,在戰場上表現的臨戰判斷力和能力。更清楚的看到的是此戰之中,與之前相比,雖然連遭到重創,但最起碼關東軍兵員素質和作戰能力,並未有明顯的下降。
不僅極其頑強的戰鬥意誌沒有明顯下降,而且無論是技戰術水平,還是各級指揮官的軍事素養都沒有太多的下降。日軍大本營對關東軍的重視程度,依舊相當的高。在兵員補充之上,並未有任何的下調。
而這種局麵的出現,也是楊震在此次戰役之中,在東北戰場打的很是中規中矩,極少出奇兵的主要原因。因為對於日軍這種軍隊來說,在其如此大密度的兵力部署情況之下,出奇兵無論是迂回包抄,還是大規模的穿插,隻能被日軍將自己整體部署分割開來。
尤其是眼下日軍的戰鬥力並未明顯下滑,基本元氣還在的情況之下,出奇兵隻能是一場相當危險的戰略冒險。這種冒險不見得會給日軍帶來多大的損失,但是一旦失敗,將會給抗聯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再冒險,就隻能說是得不償失了。
這一戰打的如此艱難,不能不說與在整個戰場上,關東軍兵力過於集中有極大的關係。而在雙方整體兵力對比上,並不占據絕對優勢的抗聯。在這場攻擊作戰之中,早在戰役發起的當初就注定了無力徹底擊敗關東軍的現實。
這一點,楊震看的很清楚。別說目前抗聯處於兩線作戰的地步,就是沒有開辟西線戰場,沒有目前在晉北的苦戰。抗聯也沒有那麼大的實力,一舉徹底的拿下整個東北。即便冒著徹底傷筋動骨的風險,也沒有這個實力一局定勝負。
最關鍵的是,之前楊震突襲奉天的時候,曾經考慮過采取大縱深迂回穿插,搶占奉天之後,強行北上直插四平一線日軍背後。與四平周邊部隊,形成對四平地區關東軍主力的合圍。就算步能一口吃掉整個關東軍的主力,但也要給予其足夠的重創。
但幾經仔細的分析和猶豫,最終楊震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楊震很清楚,如果此戰自己速戰速決,將目標放在南滿工業上,日軍大本營或是朝鮮軍不見得會插手。畢竟對於眼下手伸得過長的日軍來說,兵力尤其是精兵,也意一樣使用到了極限。
但如果一旦戰事拖延下來,抗聯有守住奉天以及遼東,將關東軍主力合圍在四平一線,並從背後插上一刀的態勢,日軍大本營絕對不會坐視不理。會在第一時間,調動兵力增援。哪怕是因此放棄在其他戰線的一些成果,他們也不會坐視南滿丟失。
如果日軍大本營快速的從其他方向調動重兵,在因為戰局緊張,兵力使用到了極致的情況之下,這支擔任穿插,注定是孤軍突入,甚至連側翼配合都不會的部隊,將有反被日軍合圍的危險。
日軍從其他戰線調動援軍需要大量的時間,就算動作在迅速,也不會快到那裏去。但是從朝鮮軍,甚至本土調動兵力增援南滿,可並不是一件很費事,也用不了多少時間。到時候這支迂回穿插部隊打虎不成,別再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