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事後餘波之衝突(2 / 2)

這位認為將日本拆光並不符合美國人利益的盟軍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在這件事情上的態度是異常的堅定。他堅持認為抗聯不是中國政府的軍隊,沒有得到重慶方麵的授權,無權按照已經成立的聯合國要求在日本本土駐軍。

如果抗聯不立即撤退所有在日本本土的部隊,那麼美國方麵將把抗聯視為非法入侵者,有權保持對抗聯方麵開火的權利。如果一旦出現不愉快的事件,所有的責任全部由抗聯方麵負責。

但對於美國方麵的威脅,楊震的態度很堅決,不僅拒不歸還所有被拆卸走的工業設備,以及被搶運走的技術人員。還要求美軍同意抗聯將八幡鋼鐵廠,剩餘的部分整體,全部拆遷到中國東北。

楊震堅持的理由是美國人在戰爭期間,答應以貸款模式援建東北的兩個鋼鐵廠,根本就沒有全部到位。隻給四百五十噸的煉鐵高爐一套,二百七十噸高爐三套。至於煉鋼的設備,隻給了兩套六十噸的平爐,五十噸的平爐四套,再有就是十五噸的轉爐給了六套。

剩下的都是對原材料苛刻,耗能巨大的三噸左右電爐。而所需的煤焦設備,美國人則隻給了三分之一。其需要的其他鋼鐵廠應該有的輸變電設備,以及其他關鍵的設備,到戰爭結束連影子都沒有到。

即便加上從太原西北煉鋼廠拆卸下來的設備,這個鋼鐵廠雖然勉強實現了投產。但是因為缺乏大量的關鍵設備,產能還不足美國人當初許諾的三分之一。而且因為缺乏軋材設備,這個鋼鐵廠雖然勉強投產,但也隻能生產粗鋼,而無法軋製成材。

答應的第二個石油冶煉廠,也隻給了一半的設備,關鍵的設備蒸餾塔一個零件都沒有給。答應援助其他工業設備,也隻運到了與美國人當初承諾的百分之四十五。尤其是機械工業急需的各種車床,數量更是遠遠的達不到美國人當初的承諾。在楊震看來是美國人先違約在先,才迫使抗聯采取單方麵的行動。

這些日本人手中的鋼鐵廠和石油冶煉企業,以及其他的工廠。都是利用從中國掠奪的資源建設起來的。之前日本人對中國殘酷掠奪,抗聯方麵就大度的放棄索賠。美國人在戰爭之中違約的事情,抗聯也不打算再追究。但這些工廠必須用來補償戰爭之中美國人已經答應,卻最終並未運到的工業設備。

麵對楊震指責美國人口惠而實不至,答應的援助遠遠沒有達到美國人當初承諾的數量。巨大的缺口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讓中國人在戰爭之中付出了更多的鮮血。實則在美國人眼中,就是打算抵賴不還的指責。在加上隨之引發的軍艦事件,在兩軍之間帶來的嚴重矛盾。

在羅斯福總統病逝之後,本就已經改變對華政策的美國方麵,最終與抗聯走向了徹底的決裂。原本按照楊震的意思,利用美國人試圖以調停人身份,調解戰後中國局勢的心態,想辦法將美國人答應,卻始終沒有到位的設備搞回來的想法,卻最終落空。

在戰爭時期在相互利用情況之下,結成的所謂鮮血換來的友誼,是如此的脆弱。當對日戰爭結束之後,短短的時間之內便灰飛煙滅。明麵上雙方公開的相互指責加上唇槍舌戰,私下裏也都在做著一些應對意外的準備。

翻臉之後的美國方麵,不僅一口拒絕了楊震提出的美國方麵繼續提供戰爭期間答應,卻未能提供的設備,抗聯歸還一部分日本工業設備作為交換的建議。還要求楊震立即歸還戰爭期間,所有的美國援助裝備費用。並立即將所有的部隊,全部撤出日本本土。

在被楊震毫不猶豫的拒絕之後,為了恐嚇這些這些在那位已經從太平洋盟軍最高統帥,轉為盟軍駐日軍事管製總司令的高傲的美國將軍眼中,相當無法無天的中國人,駐日美軍派出兵力包圍了抗聯在日本本土執行任務,全美製裝備的那個裝甲旅。

楊言現在戰爭已經結束,他們要將這個裝甲旅繳械。收回這個旅裝備的九十輛M四謝爾曼坦克,三十輛M五輕型坦克,大批M三型半履帶車。為了威脅抗聯駐軍,美軍還在出動兵力的同時派出大批的飛機,掛上炸彈在這個裝甲旅的駐地上空來回的穿梭。並切斷了這個旅,駐地對外的所有補給通道和有線通訊聯係。

而接到最後通牒的抗聯這個裝甲旅,在未接到上級命令的情況之下。立即按照抗聯私下的誰敢動手,就他媽的揍回去。就算躺下了,也不能讓對手站著的老習慣,也毫不示弱的立即收縮兵力。全軍開始構築工事,做好戰鬥準備。

並擺出一副你真的敢來,我他媽的就和你決一死戰。我就算是死,也要狠狠的咬下你一口肉架勢。而抗聯進駐日本本土的另外兩個師,在楊震的命令之下,則立即將當麵的美軍合圍起來,大炮直接架設到了駐日美軍司令部的眼皮子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