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頭疼的事(1 / 2)

七七事變之前山西的工業,在中國內地是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工業規模,僅次於九一八事變之前的南滿。而且工業基礎,一向是以重工業為主。同時與日資占了很大部分的南滿相比,整個山西境內的工業,都完全是中國人自己的。

僅僅太原城周邊以及城內,就有上百家的工廠。大型的重工業企業,在太原城周邊就有的西北煉鋼廠、西北機車廠、太原兵工廠、西北育才煉鋼機器廠、西北化學廠、西北發電廠、西北毛紡廠、西北洋灰廠等大型廠礦。

整個太原北郊工廠密布,到處都是工廠巨大的煙囪。其工業規模,在整個國內絕對是處於一流。即便是以輕紡、建材為主的上海與之相比,除了造船業之外,在重工業產業齊全方麵也略微遜色一些。

太原兵工廠,在九一八事變之前與沈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並稱國內三大兵工廠。其重武器生產能力,甚至在漢陽兵工廠之上。晉綏軍依靠這些兵工廠,不僅裝備堪稱國內諸軍閥之首,甚至還有餘力大規模的對外出售。

太原兵工廠僅僅子彈,一個月就能生產四百餘萬發。曾經每個月最高達到三十五門的火炮產量,除了沈陽兵工廠之外,雄踞關內諸兵工廠之首。雖然質量因為原材料和工藝方麵,也顯得有些低劣。但畢竟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之下,先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再加上依靠因為有大量號稱富甲天下晉商,而擁有雄厚民間資本興建的大量民營企業,整個山西到抗戰前,實際上已經是除了東北之外,國內工業最發達的省份。尤其是重工業,在全國絕對是排的上號的。

盡管在日軍占領時期,太原以及山西日占區大量的機器設備,被掠奪到日本國內以及中國東北。原來生產武器裝備的幾個工廠,基本上都被搬空了。抗聯的軍工製造能,實際上就是從繳獲日軍運輸到東北,作為儲備的太原兵工廠機器設備起家的。但剩餘的工業規模,依舊很客觀。

僅西北機械廠和機械修理廠需要拆遷的設備,總數相加就達到了五百四十餘部。而西北煉鋼廠和化學廠的那些設備,規模和噸位更是龐大。別說拆卸,就是運輸都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火車的問題,到是好解決。抗聯在奪取太原火車站的時候,僅僅貨運列車就奪取了六列。貨運車皮一百七十多輛。正太鐵路中斷後,被困在山西境內的車皮,幾乎都集中在了太原城以及陽泉等周邊的幾個車站。

在攻占太原火車站之後,困在太原的列車落到了楊繼財的手中。手中的車皮數量,足夠將這些機器設備全部運走。但有了運輸手段,卻不代表這個問題已經完全解決。從太原到大同的北同蒲鐵路,可大部分還控製在日軍手中。

而看著統計上來需要拆下來的設備,楊繼財也是頭大如鬥。盡管上級的命令隻是拆卸西北煉鋼廠、西北機械廠,以及西北化學廠新舊兩個廠的設備。總體數量在太原城內工廠之中,並不是最多的。

但眼下僅僅整理出來可用的設備數量,就遠遠多過自己當初的判斷。也超過了晉綏軍區敵工部交給自己數量。不算別的,單單就這些設備,完成拆卸到裝運。三天的時間,活見鬼去吧。三天的時間,能完成西北機械廠的拆遷就已經很不錯了。

至於工人之中願意走的數量,到是少於當初預定的人數。離開生長的地方,在這戰亂時期到處流浪,對於很大一部分已經拖家帶口,需要養家糊口的工人來說,明顯都是很不情願的。在淪陷區的生活雖然困難一些,但是至少保障上好一些。

掠奪那些工廠設備的小鬼子,雖說凶狠了一些。給的薪水也有些低,但是畢竟還是比去更加困苦,需要整天提心吊膽提防日軍掃蕩的根據地要好一些。所以出乎晉綏軍區敵工部的判斷,願意離開的工人數量,並沒有當初預計的那麼多。

而且聽說要去東北,很多工人自身也打起了退堂鼓。山西人雖說沒有闖關東的習慣,但是晉北人一向有走西口的習慣。在山西本地人看來,那都是生活不下去的人才會做的。這在山西人眼中,很是丟人的事情。

有的本已經答應走的,在家屬的拉扯之下,也出現了退縮。但這對於楊繼財來說,倒不是什麼大問題。西北煉鋼廠、西北機械廠、西北化學廠,這幾個上級點名要的工廠,這些工人能動員走,他就算完成任務。

至於那些鐵廠、卷煙廠、火柴廠、毛紡廠、造紙廠的工人,願意走的,他自然高興。不願走他楊繼財也就不勉強了。不過晉綏軍區敵工部之前的動員,還是很給力的。即便願意走的工人數量低於原來的預期,但總體願意跟隨撤離的,還是有兩萬多人。隻是相比動員的工人數量,真正讓他頭疼的還是上級指名三個工廠的設備的拆卸和安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