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岡村寧次認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連長治都可以放棄。將正太鐵路以南的兩個師團,在同蒲路以西撤至平遙至柳林公路以北。在同蒲鐵路以東,則撤至平遙、榆社、遼縣以北地區。
岡村寧次放棄運城,並非是單純從增援晉北戰場考慮的。他的很多想法,是基於目前中國國內的政治形勢考慮的。作為一名中國通,在解決中國問題的時候,他更希望中國人自己內部亂起來。
有效利用中國人內部的矛盾,減輕日軍在戰場上的壓力,縮短日軍戰線,才是他認為解決中國事變最好的辦法。他提出將整個晉南讓給晉綏軍為主的第二戰區,這其中包括十八集團軍活動最為頻繁的呂梁、太嶽、太行山區,以及原來歸屬一戰區的中條山區。
在岡村寧次看來,中國人所謂的一致對外,現在早就已經成為了一句口號。其實內部早就已經因為戰場的各種矛盾,而出現嚴重的分裂。如果不是日本軍隊還在中國,兩方麵現在肯定已經動手。
去年中條山會戰期間,華北方麵軍對中條山守軍發起攻擊的時候,近在咫尺的第二戰區卻是坐視不見。空握十幾萬軍隊,卻沒有派出一個師的增援力量。甚至重慶要求其派出部隊掩護被擊潰的中條山守軍,他們也沒有做到。
如今隻能困守晉西南十幾個縣的那位山西王,已經避免一切的軍事行動。更多的是保存實力。控製區日蹙的這位山西王與他的所謂晉綏軍,為了保存自身實力,而不被重慶方麵徹底的吞並,與重慶方麵是矛盾重重。
同時為了爭奪地盤,與在山西境內的共產軍摩擦不斷。如果能將晉南地盤移交給這位山西王,晉南的中國人自己就會打起來。那位山西王手中急於拓展生存空間的晉綏軍,想要北上重新奪回河南屏障中條山的中央軍,都會與控製了山西大部分鄉村地帶的中共,方麵發生矛盾的。
而對於日軍來說,即便短時間之內放棄晉南,以第二戰區的實力和戰鬥力來看。隻要想的話,華北方麵軍隨時還可以奪回來。短時間的放棄,讓中國人內部自己產生矛盾。將華北方麵軍現在的作戰重點,放到晉北、察南、綏南幾個戰場,才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這遠比從千裏迢迢之外,給華北方麵軍調集援軍,分散日軍在東南亞以及南太平洋作戰的實力要好的多。最起碼在速度上,也要比千裏迢迢從本土以及其他戰場調集援軍快的多。可以在第一時間,解決華北方麵軍兵力不足的困境。
但岡村寧次的這個建議,無論是對於大本營還是支那派遣軍來說,都絕對是不可能接受的。支那派遣軍從未放棄過徹底占領中國的想法,更無法接受放棄晉南,這個眼下已經成為日軍進攻陝西、河南腹地的前進出發基地放棄。
不過考慮到眼下戰局的發展,無論是平津還是山西已經麵臨實實在在的威脅。如果晉北和察南丟了,引發的連鎖反應,是東京大本營不能不考慮的。在華北方麵軍還要維持各個占領區,兵力已經使用到極致的情況之下,增加援軍也就成為唯一的選擇。
不過好在日軍東南亞的攻勢進展異常順利,原定於使用到荷屬東印度的兵力,已經全部騰出手來,可以調往其他的方向。所以大本營也痛快的答應,將已經完成巴丹半島作戰的四十八師團。
以及現在為南方軍直屬部隊,正在印度支那半島待機,原本準備用於進攻印度的二十一師團調撥給華北方麵軍。至於岡村寧次點名的第五、第十六師團,大本營實在無法答應。至於目前最悠閑的第四師團,岡村寧次自己卻是死活不要。
而近衛師團,大本營卻是絕對不敢調到華北,與這支抗聯較量。對於大本營來說,近衛師團這支天皇的禦親兵,還是去捏軟柿子比較合適。與抗聯這支雄獅勁旅作戰,實在是不太合適。
掂量來、掂量去,最終大本營還是決定將這目前暫時無作戰任務的兩個師團,調撥給華北方麵軍。至於進攻印度的計劃,還是等到完全占領緬甸之後再做打算。緬甸沒有完全占領,下一步作戰計劃是無法實施的。
其實大本營和南京方麵如此痛快的答應岡村寧次給予援軍,他應該感謝的是關東軍。如果不是關東軍在這支軍隊手中,連續遭遇到大敗,讓大本營對這支原本關東軍口中的反滿抗日的土匪武裝,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否則會戰打成這個樣子,他那還會有機會和大本營如此的討價換價。不說別的,駐蒙軍全軍覆滅,就讓夠他回家吃自己了。駐蒙軍是日軍大本營為了從西部包抄中國腹地而特地組建的,現在全軍覆滅,大本營又豈會饒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