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日軍的苦心布置(1 / 2)

實際上蘇英奇的預料還是很準確的,此時他的偵察連三個排不僅沒有摸上山,甚至基本上還困在山腳之下。在偵察連剛一抵達山腳之後,便在山腳下發現了數個布置的極其隱蔽的火力點,以及一大片的雷區。

僅僅從表麵上觀察這片雷區,就幾乎從山腳一直蔓延到山頂。而在山體上,通過抵近觀察,他們發現了不止一個日軍機槍火力工事。每個丘陵山體表麵,僅僅是觀察到的火力點,便有十餘個,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的那座機槍工事。

這還不算那些過於隱蔽,還未能發現的火力點。這個不用想,在日軍修建的工事群之中,隱蔽火力點的數量從來就沒有低於過表麵上的工事。通遼一戰,那裏的隱蔽火力點,甚至還要多於暴露出來的固定火力點。這也是當初通遼一戰,陳翰章所部傷亡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表麵日軍工事的結構,火力點的布置,雷區的寬度和密度,以及未發現任何一條暴露在表麵的交通壕情況來看。偵察連長馬上便判明,眼前這三座通過兩道山脊相互連接,海拔並不高,山勢也很平坦,甚至很多地方輕型坦克都,可以衝上去的丘陵山體內肯定是挖空了。

因為偵察連幾番尋找,並未發現山腳下在丘陵的表麵,有日軍預留通過雷區的通道。如果山體內沒有通道,這麼密集的雷區,日軍自己恐怕也上下不了山。這並不符合軍事常理,更不符合日軍的風格。崇尚進攻的日軍,在修建工事群的時候,都會預留反擊出發點。而且這個出擊點的設置,都是相當的隱蔽。

盡管判明日軍肯定在雷區裏麵有通道,但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尋找。唯一的辦法,就是在雷區裏麵依靠自己戰士日常的排雷訓練,摸出一條通道來。偵察兵嗎,排雷是必修的科目。

猶豫了一下,這位連長還是給自己的三個部下下令先排雷,至少要從山腳之下打開一條通道到能夠進去人的掩體之內。沒辦法,山腳下的機槍火力點,射擊方向一看就都是經過縝密計算,隻固定向一個方向射擊。射擊口預留的相當狹小,人根本就鑽不進去。

就是想利用日軍火力點,滲透進山體內部,總得找一個能夠鑽進去的地方。山腳下的那幾個火力點,還有沒有其他的通道不知道,但是射擊口的大小,卻隻能讓一個人最多將不帶鋼盔的腦袋塞進去。帶了鋼盔,這腦袋就伸不進去了。

因為蘇英奇盡可能不驚動日軍的要求,部隊無法使用爆破器材排雷,隻能靠人一點點從山腳之下,一點點的往上排雷,這速度自然是快不了。盡管偵察連為了加快進度,在每一個方向都派出了三個人齊頭並進同時排雷。

而且日軍的雷區的地雷埋設也不是很複雜,隻是普通的埋設方法,遠沒有抗聯布雷時候的那些花樣。使用的地雷種類也很單一,都是普通的壓發地雷,連絆發雷都沒有。但是卻因為雷區的麵積過大,地雷的密度也相當的高。

僅僅兩三平方米的地方,便排除了五六顆反步兵地雷。這麼高的布雷密度,排雷的戰士稍微往前一探身,就幾乎沒有可下腳的地方。隻能從雷場的邊緣,一點點的往裏麵排查,一個一個的排除,幾乎不敢稍越雷池半步。

更為嚴重的是,整個山體上被日軍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丟下了為數不少的空鐵皮罐頭盒子。排雷的戰士,一邊排雷還要小心的應付這些變相起到報警器的東西。一不小心碰到,就會弄出響動來。

最關鍵的是,整個山體的外圍,日軍所有火力點的周邊,也都布滿了地雷。想要摸掉一個火力點,不先排除雷區,你連火力點外圍都靠不近。而排雷的時候,動靜稍微大一些,緊鄰的火力點內日軍又不是死人,不可能不被驚動。這些問題,都造成了排雷的進度相當緩慢。

參戰的這個偵察連,為了打開通道,幾乎是蹭著往上一點一點的排雷。排除的地雷,也不敢引爆,隻能在夜色之下,一點點的摸索著拆除下起爆器和雷管。半個小時過去了,隻前進了五十餘米。僅僅正中位置上打開的三條通道,就排除了上百枚地雷。

前邊的部隊在一點點的啃,讓後麵的連長相當的著急。在這麼耽擱下去,就算日軍沒有發現,可等到天亮也打不開一條通道。但丘陵上到處丟的,當做報警器使用的鐵皮罐頭盒子,又讓他不敢增加太多的人手同時排雷。

人多了,在雷區沒有打通之前,僅僅從表麵上日軍火力點的分布來看,上去了就是給人家當活靶子。那些交叉射擊的機槍,會在第一時間將自己投入進攻的部隊,前後夾擊打成蜂窩煤。

看著手表上的時間一分一分的走過,距離總攻擊發起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十分鍾,在這裏已經隱約的可以聽見南線佯攻的炮聲。山下的蘇英奇到是很能沉得住氣,但山上的偵察連長看著山上還在向上一點點摸的戰士,卻是再也沉不住氣了。

就在他剛要下令準備使用在山腳下臨時製作的爆破器材的時候,原來一直平靜的山上卻突然出現了變化。排雷的戰士中進度最快的一個戰士,卻是與一個突然出現的嘴上叼著煙的日軍遭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