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與二線的防禦縱深,並沒有拉的太遠。盡管要比日軍在進行防禦作戰之中,典型戰術中的兩道防線距離遠上一些。但是考慮到武器的射擊距離,還是沒有超出太遠。但每道防線,說是一道防線,但是實際上是由三條近距離內防禦工事群組成的。
這樣,抗聯無論是從正麵迂回,還是從打開突破口之後,進行迂回穿插。除了一點點的硬啃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的辦法加快進攻速度。而且即便打開突破口,向縱深穿插的時候,其坦克與步兵也會遭遇到大量從側翼打來的反坦克炮火,以及機槍火力的打擊。
在岡村寧次親自督促之下,重新進行了改造的日軍防禦陣地,所下的這番苦心沒有白費。大量設計角度極為刁鑽的,射界成交叉的機槍,以及反坦克炮陣地,給抗聯帶來了相當大的威脅。
這位岡村大將可謂是苦心積慮,他唯二沒有算計到的是,抗聯居然會給他在正鑲白旗境內的防禦陣地,來了一場一百噸炸彈的地毯式轟炸。直接將他在正白旗境內的兩道防線,全部給炸了一個底朝天。將這些他認為馬蜂窩一樣的工事群,根本還沒有來得及發揮作用,就大部都被摧毀。
以及抗聯居然裝備了行動速度雖說有些緩慢,越野能力也有些差。但是裝甲最薄處也有五十毫米,渾身上下猶如一塊鐵疙瘩的瑪蒂爾達二型坦克。他的那些為抗聯改裝過的蘇製T二六坦克準備的戰術,對付這位鋼鐵夫人幾乎沒有任何的作用。
即便是威力最大的一式速射炮,在有效距離之內也無法穿透他的側翼裝甲。但除了瑪蒂爾達二坦克仗著皮糙肉厚,可以橫衝直撞外。T二六輕型坦克,對於日軍這種防禦戰術,幾乎沒有太多的應對辦法。
與全身都皮堅肉厚的瑪蒂爾達二型坦克不同,鑒於上次改造使得T二六坦克機動能力降低很多,對坦克的結構磨損相當厲害,機動能力也下降太多的教訓。此次會戰除了正麵的裝甲得到加強之外,炮塔上的附加裝甲之外,坦克車身上的裝甲全部被卸下。
以保證這種坦克的脆弱的發動機,能夠支撐坦克的重量,在無可更換發動機的情況之下,盡可能的保持原有的九十一馬力發動機的性能以及可靠性。但是這樣一來,這種坦克機動能力雖說比原來有所增加。但是除了正麵之外,車體的防護能力與前一階段會戰已經無法相比。
而華北方麵軍在得知抗聯裝備坦克,是以蘇製T二六坦克為主的情況之後。千方百計的從中國派遣軍總部那裏以及本土,調來了兩輛從重慶方麵手中繳獲的同型坦克。利用這兩輛蘇製T二六坦克,進行了一番下苦心的訓練。
這兩輛重慶從蘇聯購買的T二六坦克早期型,雖說都是被日軍反坦克火力擊中行走裝置而無奈之下放棄的。但是坦克車身基本完好,裝甲部位也無大的損傷。雖說已經喪失了行動能力,但是作為試驗目標還是完全可以的。
當然有了通遼和林西的作戰經驗,華北方麵軍自然不會傻的以為抗聯的同型號坦克,與手中繳獲的這兩輛相比,裝甲沒有經過任何的改進。他們不是用這兩輛坦克,作為反坦克炮威力的試驗。對付這款重慶方麵曾經大量使用的坦克,他們早就積累了足夠的經驗。
將這兩輛坦克調來,是專門為了研究。裝甲雖說可能得到加強,但是都是同一型號的改進型,結構是無法改變的。尋找出這種坦克在裝甲得到大量增強之後的弱點,是岡村寧次不惜動用一切關係,將這兩輛坦克弄來的最大初衷。
在摸索出這款蘇製坦克在結構上的弱點之後,日軍華北方麵軍嚴格訓練反坦克炮兵,在射擊的時候專門打這種坦克最薄弱的,也是最致命的地方,炮塔與車體的結合部,以及坦克的發動機。
甚至在正麵射擊的時候,要求第一炮就命中炮塔與車體的結合部。對於側麵,也要求將火力命中區集中T二六坦克側翼車體狹小的範圍之內,或是主動輪、拖帶輪、發動機等坦克身上即便加強裝甲之後,也是最脆弱的部位。
並利用林西戰場以及通遼戰場的反坦克經驗,對這兩輛坦克進行了改裝。將其裝甲增加到可以承受的極限,以試驗英製兩磅炮和一式速射炮,這兩款對於現在的華北方麵軍,威力最大的反坦克武器,可以擊毀這種坦克的最大距離。
至於其他的可以用來反坦克的什麼九四式速射炮、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動炮,岡村寧次壓根就沒有想過這些老家夥從能正麵擊毀抗聯的坦克。而是將這些老裝備,直接放到了側翼上。
經過多番實驗,日軍確定了手中各型反坦克火炮的可以開火的射程。並根據各型反坦克武器,對他們眼中的抗聯主戰坦克穿深距離和部位的不同,將手中各種反坦克武器成梯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