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別無選擇(1 / 2)

美國人將原本駐紮在菲律賓,在珍珠港事變之前被從一線機場調至二線機場,而在日軍攻擊之下幸免於難。但是在麵對菲律賓戰場上日軍大量零戰的時候,在缺乏護航的情況之下,在空中幾乎無法生存的B十七轟炸機群,全部飛往中國東北交給了抗聯。

同時在轉接到皮爾遜火速送回國的抗聯首次對日空襲的紀錄片之後,麵對著已經急轉直下的戰局,荷屬東印度群島根本已經無法守住的實際情況。美國政府將隻能在撤往印度或是澳大利亞之間選擇的,最終還是將美國航空兵調往那裏的百餘架轟炸機全部轉交給抗聯。

剛一開始,美國人是希望將這批美製轟炸機單獨編成一個美國轟炸機大隊,由美國人自行對日實施轟炸。但在楊震的強烈反對,以及美國國內也急需大量成熟飛行員的情況之下,這批轟炸機最終還是交給了抗聯。

美國人現在缺的不是飛機,缺的是合格的飛行員和空勤人員。以美國人的生產能力,轉交給抗聯的這些轟炸機,隻要他們開足馬力的話,一個月之內就能生產出來。但這批飛行員長期滯留在中國,卻是美國人不情願的。

畢竟隨著東南亞的丟失,日軍進攻的矛頭在太平洋上已經直指澳大利亞。美國人可以接受暫時丟掉菲律賓,但是卻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澳大利亞也丟掉。飛機那裏美國人的缺乏,隻是短時間的。但是合格的空勤人員,卻是需要時間培養的。

受製於國內的政策和法律,以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人的空中實力並不強。盡管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工業,但是美國人的空中力量,規模還遠遠的不大。

即便是美國民間飛行運動很普及,但是飛行運動與空戰是兩碼回事。在並不強壯的基礎上,快速的擴編是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的。盡管到這批飛機轉交給抗聯的時候,美國人在太平洋戰場上一直都在挨揍。但美國軍方為參戰第一批組建的轟炸機部隊,還是預定調往歐洲的第八航空隊。

但在太平洋戰局持續惡化的時候,美國人也急需給自己的盟友打氣。在美國陸軍還在擴編,眼下根本就拿不出手的情況之下,調集一批轟炸機也就是最好的選擇。再加上抗聯的堅決反對,美國人最終將這批轟炸機全部轉交給了抗聯。

至於空勤人員,在第一時間直接被調回國接收新的飛機。這批上百架的美製重型轟炸機的抵達,讓抗聯首次真正擁有了戰略空中力量。但這批轟炸機群的抵達,也給了皮爾遜色厲內荏的底氣。

在這批轟炸機剛一移交給抗聯,這位皮爾遜老兄便不顧抗聯部隊正在接受轉換訓練,以及抗聯在燃料和炸彈消耗方麵的承受能力。在這批美國轟炸機抵達後,堅持要求抗聯立即出動轟炸機群,對日本本土的海軍基地,造船廠,海軍飛機生產廠,以及海軍燃料儲備地進行轟炸。

他算盤打的到是挺精明的,提出的所有目標都是未來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將會遭遇的日本海軍設施,以及裝備生產製造廠家。至於陸軍的目標,他一個都沒有提。隻是他不是傻子,更不傻的楊震壓根就沒有搭理上躥下跳的皮爾遜。

告訴自己的轟炸機部隊,按部就班的完成轉換訓練,並盡可能多的培養轟炸機的飛行員。至於對日持續轟炸,不是非得例行公事一般天天上門去炸。在後勤方麵目前還無法支撐大規模轟炸之前,不定期的上門拜訪一下,意思一下也就行了。

而且目標也不要單單鎖定在東京,日本重要軍工生產基地的大阪、名古屋也一樣可以。隻要是日本的大城市,都可以作為轟炸目標。但是海軍基地和海軍造船廠,一律不作為轟炸目標。

日本本土的鋼鐵廠,以及海軍作戰飛機生產廠,也不作為轟炸目標。優先轟炸的目標,一切以陸軍兵工廠為主,就算是將日本皇宮作為轟炸目標他也沒有意見。抗聯沒有海軍,更無法與日本打海戰,犯不上為美國人去背太多的負擔。所有與海軍有關的東西,與抗聯沒有半點關係。

美國人給的第一批三十六架B十七轟炸機,盡管在十二月中旬就抵達了抗聯。一月末就完成了全部的轉換飛行訓練。但是因為航空燃油的原因,第一次參與對日空襲,還是二月份的事情了。

這種性能先進的重型轟炸機,航程遠、載彈量大,自衛火力也遠不是伊爾四轟炸機可以相比的。異常堅固的機體,也使得日軍戰鬥機很難擊落它。但是這種四發轟炸機,一次飛行耗費的油料對於抗聯來說,實在是一個相當大的負擔。

甚至因為這種轟炸機耗油量過於巨大,在抗聯發起攻勢之後,這批轟炸機大部分的時間還是進行訓練。因為有限的燃油,要保證會戰使用。如果全力對日空襲,再加上耗油量更大的B二十四,那麼抗聯的航空燃油儲備支撐不了太長的時間。

而且這批轟炸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因為自衛火力強、航程遠,而被楊震用來進行對關內部隊的空投。至於美國人援助的前幾批半成品的炸彈,則在抗聯根據地完成最後製造後,百分之八十被抗聯用到了會戰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