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日本人從來都沒有想過,有一天中國人真正的炸彈會落到自己的頭上。更沒有想到過,眼下抗聯目前還有實力從天上給他們狠狠的一刀。利用這次機會,可以鍛煉出一批自己的遠程轟炸和導航的人才。
畢竟打造出一支真正攻守兼備的戰略空軍,才是楊震的最終目的。隻在自己家門口晃悠的空軍,並不是他真正需要的。和平年代講的是走出去,戰爭年代那麼就是打出去。打出去,將戰爭引到敵人的國土上,才是一支戰略空軍應該做的。
如果說戰術空軍是一道隻能被動挨打的盾牌的話,那麼戰略空軍才真正是一個國家,一支軍隊隨時可以刺穿敵人心髒的一柄利劍。一支戰略型的空軍,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才是真正需要。
在本土內的反擊對於一場戰爭來說,永遠都隻能是戰術反擊。隻有將戰火引燃到敵國的土地上,才是真正的戰略反擊。在抗聯目前沒有海軍,無法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進攻的情況之下,空軍是唯一能夠發起戰略反擊的手段。
而且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不僅僅是一種展戰略反擊的象征。對日本本土空襲在軍事上的得失雖然不大,但是在其他的方麵帶來的利益,才是采取其他手段,甚至地麵戰勝利難以獲得的。
如果在這個時候抗聯的轟炸機群,能夠對日本本土進行一次空襲,那麼對全國人民已經日漸低沉的抗日士氣,會起到一個相當大的激勵。至少會讓飽受日軍轟炸,以及被飛漲的物價搞的困苦之極的大後方人民,在精神上振奮一些。
相對於三年前重慶方麵沒有給日本人造成任何的損失,當然丟了一點麵子是自然的紙片轟炸。恐怕抗聯的真正炸彈攻勢,會起到激勵作用更大。同時在政治上也會相當的有利,以回擊某些方麵對抗聯虛報戰績、遊而不擊,甚至是挾洋自重的指責。
還有此時就擺在楊震辦公桌上的那封,主席在接到抗聯準備對日展開空襲彙報的電報答複上的內容,也讓楊震有些猶豫。主席對此次空襲能不能真正的得到執行,對日本本土會帶來多大的損失,給予的期待很大。
雖然軍事上的效應,主席到是沒有看的太重。幾十架載彈量不大轟炸機的一次空襲,對於一個工業國的軍事工業的打擊,究竟能夠起到多少作用,主席還是很清楚的。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主席卻是很敏銳的感覺出其中帶來的巨大的,遠遠超過軍事效應的政治效應。
盡管從主席的電報之中,楊震看的出主席也在猶豫。畢竟這些轟炸機是抗聯,乃至全軍的老底子。一旦損失過大,對於未來長遠的發展將會相當不利的,這是向來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主席很擔心的。
但主席在回電上,字裏言間最終卻依舊還是表明了對此事能否成功給予的厚望。主席不僅僅要考慮到軍事上的得失,在目前國內政治微妙的情況之下,政治上的得失也不能不考慮。中央,確切說是主席的態度,也是楊震不能不考慮的。
隻是盡管明知道軍事行動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戰爭不過是政治鬥爭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但楊震依舊很反感政治因素,幹擾到軍事行動。尤其是在這個時候,他真的很難下決心,冒著自己規劃中的遠程航空兵夭折的風險。
這幾十架轟炸機的駕駛員與領航員,都是他未來發展的根本。遠程跨海轟炸,雖說實際的危險性,要遠遠小於對內陸敵占區大縱深的轟炸。因為長途海上飛行,固然給飛行員和導航帶來一定的困境,但是能給與敵軍地麵攔截的縱深也很狹窄。
日本人此刻還沒有雷達,而茫茫的大海,也不可能讓日軍的地麵觀察哨和對空高炮陣地,部署的前出太遠。即便會部署一定的警戒艦艇,這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隻是在茫茫大海上,幾艘警戒艦艇在無雷達,隻憑借肉眼和光學儀器觀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除非日軍將所有的海軍,都部署在日本本土周邊。並將所有的航空母艦,都擺在本土周邊的海域。利用這些航母艦載機,組成海上的防線與朝鮮和本土的陸基戰鬥機配合,否則可供利用的漏洞會相當的大。
這種遠程跨海空襲相對於敵占區縱深轟炸行動來說,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相對有利。但是弊端對於抗聯來說卻是更大。一旦飛機被擊落或是故障墜毀,等待空勤人員的除了被俘或是犧牲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生還的可能。與在敵占區被擊落,有著當地的百姓救護,甚至有自己的遊擊部隊接應相比,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一旦出現戰損,也就意味著是永久的損失。
抗聯沒有可以遊弋在日本本體周圍,可以救援部分迫降或是在海麵上跳傘飛行員的潛艇。甚至連可以隨同轟炸機群行動,隨時可以在海麵上降落的水上飛機都沒有。就算是飛行員在海麵上跳傘,等待他們的不是被日本海軍俘虜,就隻能是葬身茫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