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隻是聊勝於無(1 / 2)

當然楊震要求蘇聯太平洋艦隊協助培訓一批遠程飛行員的要求,並沒有得到擔心惹怒日本人的蘇聯方麵的多少協助。在這個方麵蘇聯人隻提供了一批海上定位的六分儀,並在兩個月的時間之內,為抗聯培養了二十個機組加上四十名導航員。

這二十個機組和四十名導航員,在蘇聯境內的所有學習經曆,除了學習利用儀表飛行以及海上用六分儀定位之外。其餘所有的課程就是駕駛伊爾四轟炸機,按照其最大活動半徑,在已經一片雪白的鄂霍次克海上空飛行了幾個來回。

所有的實戰訓練,也就是將堪察加半島沿海一個荒蕪人煙的小島當成目標,每架飛機投擲了幾枚炸彈。至於其他的,再沒有學到什麼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這些航空兵人員就回國了。其速度之快,出乎人的想象。

對於蘇聯在這方麵的敷衍舉措,楊震倒是沒有怎麼太意外,也沒有過於追究。本身就缺乏遠程轟炸經驗,海上遠程長途飛行經驗也不足的蘇軍,培養出來的飛行員也隻能應急而已。

其真實作戰能力,與七七事變之後多次從濟州島起飛進行跨海轟炸的日本海軍航空兵,可是差的太遠了。受過特殊訓練的日本海軍航空兵,這方麵的經驗還是相當豐富的。相比較之下,蘇聯方麵差的太遠。

楊震也沒有指望他們自身都實力不強的情況之下,能夠給抗聯培養出來多少人才來,實際上被選派去的這二十名飛行教官,都是中隊長一級的幹部。而在鬆花江大空戰之後,就在地麵上接受過被俘的日本海軍航空兵遠程轟炸機飛行員和導航員的訓練。

對於楊震來說,蘇聯人願意提供地方訓練那是最好,不願意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因為在美國人大量的援助抵達之前,抗聯手中航程能夠抵達日本本土的轟炸機數量並不多。即便是培養出來大批的飛行員,但是沒有轟炸機也是枉然。

而且蘇聯人的遠程導航能力,長途飛行轟炸的能力,與英國相比相差太多。這一點從蘇德戰爭爆發以來,蘇聯人為數不多的對德轟炸的失敗經曆,就可以完全看出來。第一次空襲不過出動了十四架伊爾四轟炸機,中途倒是迷航了一多半,隻有六架抵達柏林上空。

就這還是專門在海上飛行的海軍轟炸機飛行團,換了原本應該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空軍之後,表現非但沒有改進,反倒是顯得則更差。經常是出動了十餘架的轟炸機,隻有寥寥幾架找到了目標,剩下的不知道都飛到什麼地方去了。而遭受的戰損比率,遠遠的高於他們轟炸取得的成果。

發動機故障和飛機自身的原因,以及被草木皆兵的自己高炮部隊和戰鬥機部隊攔截,引起的戰損又遠遠高於在敵軍防空火力下的損失。甚至達到一次出動十二架佩八遠程重型轟炸機轟炸柏林,隻有四架飛抵目標的戰例出現。

剩下的不是因為迷航不知道飛到哪裏去了,就是被自己人給打了下來。更多的是因為發動機的故障墜毀在中途。蘇軍的遠程轟炸戰術,以及實際的訓練水平在楊震的眼中,簡直可以說就是低能。

大清洗帶來的後果,不單單是蘇軍的大腦被打碎,更可怕的軍事觀念和訓練上的影響。而這一切,在戰場上是需要用鮮血來彌補的。蘇軍對德轟炸,已經是他們的飛行員和航空兵做到了極限,但是除了向德國人顯示自己抵抗下去的決心之外,其轟炸成果幾乎沒有。

幾次行動從第一次開始到因為戰局的影響,而徹底停止行動的十餘次空襲,沒有一次哪怕是勉強算的上成功。所有參戰航空兵,不分海空軍在行動之中出現迷航的幾率,幾乎是百分之一百。

蘇軍對德轟炸的戰例,已經表明了以蘇軍現在的能力,要想完成海上長途飛行轟炸,還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楊震之所以提出這個要求,隻是聊勝於無而已,內心其實並沒有抱太大的希望。

提出這個要求隻不過是去進行一定的實際操作,以便為未來指揮對日轟炸取得一些相關的經驗而已。畢竟海上長途飛行,與陸地上長途飛行有著很大的區別。在沒有參照物,蘇製轟炸機儀表落後的情況之下,經驗還是相當重要的。

隻是經過地麵訓練,以及在陸地試驗型飛行,很難滿足海上飛行需要。而這卻恰恰是對於作為島國的日本,展開轟炸的最前提條件。而抗聯四周不靠海,想要取得這個經驗隻能暫時指望蘇聯人。

蘇聯人願意幫這個忙那是最好,不願意幫也不用去強求。如果蘇聯人真的可以,楊震倒是希望他們能夠再提供一批伊爾四轟炸機,以補充抗聯的遠程轟炸機數量還有些不足的現狀。至於其他的,他倒是沒有太過於指望。

早在當初簽署協議的時候,蘇聯人能不能完全遵守關於這方麵的協議,楊震也沒有太在乎。即便是那位裏亞貝舍夫中將,沒有太多的猶豫便同意將這條列入其中。但在楊震看來,想要一向視違約如吃飯一樣的蘇聯人完全遵守這個協議,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