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恐怕是一枚苦果(1 / 2)

尤其是這種英製斯特林轟炸機,雖說有這樣和那樣的毛病。在英軍之中,因為湧現了性能更好的轟炸機,所以服役的時間相當的短。在性能更加優秀,航程更遠、載彈量更大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大批服役之後便迅速的轉入二線。

但是在抗聯之中,卻因為其機體的堅固性,是所有戰略轟炸機之中最好的一種,抗彈性也是最佳的一種。而始終承擔著對整個日本本土,日軍防空力量最集中的東京地區,以及主要軍工產地大阪炮工廠的轟炸。

這種英製重型轟炸機,別看有這樣和那樣的毛病。其飛行高度,是抗聯幾種轟炸機之中最低的。大航程的載彈量,也是抗聯所有參與對日轟炸的幾種轟炸機之中最少的一個。比不上B二十四,也比不上B十七兩種轟炸機。

但不算隻參加了幾次空襲,便因為執行對日轟炸任務,在大航程的情況之下載彈量隻有不到一噸,自衛火力太差。在英製轟炸機抵達之後,便退居二線的伊爾四轟炸機之外,抗聯幾種參與對日轟炸的轟炸機之中損失最小的一種。在整個對日轟炸過程之中戰損的數量,反倒是沒有訓練之中墜毀的多。

當然英國人提供的這種轟炸機,並不是第一批到達抗聯的戰略轟炸機。美國人在珍珠港事變之後,利用日軍還沒有對東南亞動手的最後時機。在第一時間匆忙將其原本駐紮在菲律賓,經過荷屬東印度群島撤往東北的B十七轟炸機,才是抗聯得到的第一種戰略轟炸機。

整個四二年之中,美國人也斷斷續續給了一百多架B十七轟炸機。但數量上,與英國人到四三年中惠特利與斯特林、惠靈頓三種轟炸機,達到七百多架的數量相比,還是無法相提並論。美援的轟炸機,直到四三年下半年才開始大量的到位。英國人的大方,讓抗聯在美援大批抵達之前,緩解了裝備上的壓力。

不過英國人雖然實現了承諾,在蘇聯方麵同意放行之後,立即將抗聯選拔出來的人員全部接走。但是沒有按照楊震預想的,選拔多少人就走多少人。飛行員和導航技術人員,倒是按照抗聯選定的數量走的。但是其餘的空勤人員和地勤人員,卻是一共也隻去了五百人。

不過英國人雖然實現了承諾,在蘇聯方麵同意放行之後,立即將抗聯選拔出來的人員全部接走。但是沒有按照楊震預想的,選拔多少人就走多少人。飛行員和導航技術人員,倒是按照抗聯選定的數量走的。但是其餘的空勤人員和地勤人員,卻是一共也隻去了五百人。

學習的位置也並不在他們最早承諾的英國本土,而是改在了先是在遠離其本土的英屬印度的卡拉奇。後隨著日本人攻入印度,形勢變得很微妙之後,又遷到了已經被英國和蘇聯人控製的伊拉克的巴格達機場。

因為教練機的數量有限,所有被選拔出來的飛行員,隻能換班駕駛飛機取得英製飛機的駕駛經驗。但英國人抽調的教官,卻都是參與過對德轟炸至少五次以上,戰略轟炸經驗極其的老兵。

要知道現在的英軍遠程航空兵,在眼下的對德轟炸作戰之中傷亡不輕。因為德國空軍此時正處於巔峰期,本土的防空力量也相當的強大,尤其是部署有眾多性能極其優異的高射炮。其戰略航空兵在空襲之中的傷亡率,還是相當的驚人。

能在這個時候抽調出這麼多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兵,來培養抗聯的遠程轟炸航空兵,可見其也相當的重視。英國人當初的那點小算盤,早就隨著其東南亞戰場上的一係列慘敗,幾個月的時間便兵臨印度城下,而丟到九霄雲外去了。

但不管英國人當初提出這個建議時候,打算的小算盤究竟是什麼。是想著空手套白狼,向美國人顯示他們與美國人在亞洲戰場上,也是利益一致的。還是出於其他什麼樣的私心,想著利用這種辦法作為與抗聯的利益交換。但是畢竟讓抗聯實實在在的學到了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通過此次學習抗聯完整的獲得了自己急需的,英國人進行遠程戰略轟炸的戰術。而且在楊震態度異常堅決的要求之下,英國人也安排了參加學習的所有飛行員和空勤人員,至少參與了一次的實戰轟炸。

這些飛行員和空勤人員,在完成初步訓練之後,駕駛英國人提供的斯特林、曼徹斯特等遠程轟炸機、惠靈頓式中型轟炸機,按照抗聯到日本本土的航程相似的距離。從埃及起飛穿越整個地中海,對意大利本土以及羅馬尼亞油田進行多次轟炸。

其中還有一部分作為種子教官的飛行員和地麵導航人員,還被抽調回英國參與了三次對德轟炸。尤其是四二年五月的,英國人組織的對科隆的千機大轟炸。英軍投入的一千零四十七架轟炸機機,中間就有三十架惠靈頓轟炸機和十八架斯特林轟炸機、四架惠特利轟炸機,全部由抗聯人員駕駛的。

盡管在訓練和實戰之中,抗聯也不是一點代價沒有。僅僅在參與英軍對科隆的千機大轟炸之中,就有兩架抗聯人員駕駛的曼徹斯特式轟炸機,因為機械故障墜毀。一架斯特林轟炸機,被德軍地麵八十八毫米口徑高炮擊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