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以己度人?(1 / 2)

當抗聯因為公路運輸消耗過大難以維持,隻能削弱在西滿地區兵力。而關東軍在得到國內的補充力量恢複之後,到時候收複西滿難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嗎?拚實力和持續作戰能力,抗聯遠不如有日本本土,以及南滿工業支撐的關東軍。

盡管被梅津美治郎認為是整個關東軍曆任參謀長之中,能力最為突出的一個,但是吉本貞一的眼光依舊沒有脫離開日軍傳統觀念的束縛。他的判斷盡管也相當的有道理,但拿著日本人的觀念,去考慮對手的行動,那就是有些過於偏執了。

對於機械化能力還相當低,戰略物資的補充主要還是依賴鐵路的日軍來說,一般戰場不能遠離主要鐵路幹線二百五十公裏。一旦超過二百五十公裏,短時間尚可維持。但是如果陷入長期作戰的境地,那麼物資的補充將會陷入困境。

這也是關東軍曆次作戰將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鐵路更加密集的東滿地區,而西滿戰場上隻留下一個二十三師團的主要原因。原因無非是整個西滿地區南部,北起南興安,南到赤峰,東至通遼廣大地區,連一米的鐵路線都沒有。

而沒有了鐵路,也沒有關內戰場長江兩岸的水運之便,以日本人的戰術補給能力,是無力維持大量駐軍的。實際上打開七七事變之後的中國地圖,不難發現整個抗戰期間日本人在大部分時間之內的占領區,都是維持在津浦鐵路沿線以及長江兩岸和沿海地帶。

為什麼他們在占領宜昌之後也沒有繼續向西,就是因為一旦脫離的長江航運和鐵路線,其補給能力下降不止一個檔次,根本就無力維持大規模的作戰能力。糧食他們可以搶,可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你去哪兒搶。

別以為二戰中的日本人真的胃口不大,占領中國東南部最發達地區就了事了。別以為日本人真的會太顧及美英的利益,而不敢徹底的占領中國。他們之所以長時間將向西推進的最遠距離放在宜昌,無力繼續西進,是因為過了宜昌就是三峽。

而眼下還被人稱之為鬼門關的三峽,尤其是到處都是激流險灘的西陵峽,限製了日本海軍的使用。兩岸巫山的崇山峻嶺,更加使得日軍根本就無法保持一條補給線,同時也限製了其本就不多的機械化和重炮部隊的運動。

依靠海軍補給?中國軍隊都不用苦心部署,隻要沿著三峽部署幾個炮兵連,在將沿江的航標全部拆掉,就足以將他們的海軍那些艦艇封鎖在三峽裏麵了。三峽可不是他們萬噸級艦艇可以上溯的南京,更不是可以通行日軍輕巡洋艦一下艦艇的武漢。

三峽與中國西部很多地區連簡易公路都沒有的崇山峻嶺,猶如一道屏障一樣,牢牢的擋住了日軍繼續西進的企圖。開玩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可不單單是為中國人準備的。中國在西撤入川的時候,即便有熟悉航道的人領航,可一個三峽損失了多少船和物資?

不僅僅是在宜昌,陝西、湖南境內都是一樣的。西部連綿不絕的山脈,缺乏有利的交通線。使得補給對鐵路線和水運依賴性相當大,離開鐵路線短期作戰可以,長期作戰很難堅持的日軍,就算無論再想徹底的消滅中國,也隻能收住腳步。

至於西北方向,還遠不如中南。黃河不是長江。長江上的日本軍艦可以上溯到宜昌,深入漢江、湘江、贛江等長江較大的支流,甚至是洞庭湖和鄱陽湖。長江的水量足以支撐日軍在宜昌以下江段,兩岸周邊幾百公裏內作戰。其小型艦艇冒點險,不時也可以深入三峽一下。

但是西北卻是不行,黃河的水量使得大型艦艇無法過於深入不說,一個自古就號稱黃河鬼門關的三門峽就足可以連日軍的小型艦艇都擋在外麵。沒有了物資補充,又缺乏有效的公路,坦克、重炮都無法運動。

沒有了坦克和重炮的支援,真當所有的日本兵,都是以一敵百的神仙?中國軍隊固然缺乏武器,固然戰術落後,但是並不缺乏勇氣。要是真的在沒有重武器支援的條件下對打,日本人也許並不見得還能能夠取得多少戰果。

所以對日本人的攻勢,並非難以判斷以及兵力部署,並非是難以判斷。隻要對鐵路線兩側一琢磨,在大部分的時間之內就可以分析出日軍的大致兵力部署情況,尤其是重兵集團的部署情況。在關內戰場是這個樣子,到了東北還是這個樣子。

在抗聯出山之前,整天叫囂北進的關東軍,在鐵路密集度遠高於西滿的東滿,部署的兵力遠遠高於西滿。就是因為他們的後勤補給,離不開鐵路。沒有了鐵路,他們根本就無力長期作戰。此次戰役之前,關東軍的兵力部署也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的。

主要的重兵集團,最遠的距離也不超過鐵路沿線周邊三百公裏以內,整個西滿北起王爺廟,南到赤峰一線的兵力,就放了一個半師團。即便是戰前突然增加了一個五十一師團,但是整個縱深兵力卻是相當的有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