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讓老百姓能夠信服的除了他們並不陌生的槍之外,其他的主要是大炮了。畢竟之前的東北軍也有大炮,而且對這東西老百姓雖說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大家卻是都不陌生。
至於威力,肯定是炮筒子越粗越好。當年前清的大將軍炮,不就是炮筒子越粗,打的越遠嗎?其他的什麼坦克、飛機,老百姓那知道那玩意有多大威力?反正一般的老百姓看來,你的大炮越多,炮筒子越粗,你的隊伍就越強大。
槍這玩意,東北大部分的老百姓都不陌生。在九一八事變之前,雖說與關內軍閥混戰地區相比,東北的總體形勢還是比較穩定的。但是拜東北土匪的數量,也幾乎為全國之冠的影響,整個東北民間槍支的數量絕對在全國數一數二的。
不僅東北軍、警察,富人、大地主有槍,就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家裏有槍的也不在少數。甚至在九一八事變之前通遼城內有一個專門的,也是很吃香的行業,就是專門修槍和製造土槍的。通遼城內還曾經有一個東北軍的修械所,手眼通天的人,花上點錢就能在那裏買出槍來。
在東北子彈與鴉片一樣是可以公開交易,甚至可以當做半流通的貨幣使用。當然這個事情全中國都一樣,東北隻是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而已。但是當年東北人手中的家夥,也不是關內的那些土豪可以相比的。
槍支的普遍性,以及對槍的熟悉程度,使得這裏的老百姓認為你的槍多算不了什麼?你的槍再多,還有日本人的多?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民間流通的槍支,日本製造金鉤步槍和三八大蓋可是不在少數。人家不僅有能力給自己武裝一支強大的軍隊,還有能力向中國出口,你們抗聯有這個本事嗎?
這些日本製造的槍支與水連珠步槍外加盒子炮,是東北民間擁有數量最多的槍。反倒是關內更加流通的漢陽造一類的槍支,在富裕的東北是沒有人用的。隻有那些混的最不好的土匪和窮困的獵戶,才使用這些老玩意。
真正有錢人家,看家護院的或是用捷克造、比利時造的那些高檔貨,最次也是日本人造的金鉤步槍和三八大蓋。而相對於價格昂貴的捷克造和比利時造,價格便宜的日本造金鉤步槍和三八大蓋,以及撤退到東北的白俄手中流出的水連珠步槍,則因為價格便宜數量更多。
當年那位抗聯八軍軍長在沒有起兵之前,家裏就有兩支手槍和四支金鉤步槍,幾百發的子彈,而他當年不過是依蘭的一個土地主而已。如果論土地麵積和財產,在東北連中等都算不上。但就是這麼一個土地主,手中就有六隻槍。
這位先抗日、後降敵的抗聯軍長,也正是依靠暴動時收繳土龍山地帶大排隊的民間槍支,短時間之內武裝了上千人的部隊。並連續打了不少的勝仗,還擊斃了號稱滿洲開拓團之父的飯塚朝吾大佐。
而這僅僅是依蘭東部山區的土龍山地區,便搞到了這麼多的槍支和彈藥,整個東北槍支數量可想而知。抗聯各部建立之初,武器來源也多靠收集民間槍支。日本人在九一八事變後,為了鎮壓中國人的抵抗,切斷抗聯武器彈藥來源,多次收繳民間槍支,數量高達幾十萬支。
正是因為民間的槍支數量過於龐大,老百姓的熟悉程度高。所以老百姓認為你槍多少不代表什麼,與當年流竄東北的實力龐大一些胡子沒有什麼兩樣。在大多數老百姓看來炮多,才代表真正的有實力。有了大炮你才是軍隊,才真正代表了你的實力。如果沒有,那麼就是胡子。
雖說老百姓的這個感官已經落後於世界武器裝備發展的潮流,但是畢竟這是在貧窮、落後,大部分地區又相對封閉的中國。看待一支軍隊的強大與否,還是憑借的是自己的感覺。也就是他們能看得懂的,最直觀的,也是他們都了解的東西。
當初擔心會引起城內百姓無辜傷亡,而沒有調集炮兵進城參戰的王均,恐怕壓根就沒有想過自己的這個決定,再加上日偽的宣傳和威脅,讓老百姓對抗聯並沒有多大的信心。也造成了抗聯在進城之後,尋找向導上以及傷員無人抬的困難,甚至影響到了部隊的作戰。
王均調集這兩門重炮進城,倒是給雖說這兩門大口徑火炮的威力有多大,他們心裏並不知道。但看著那粗壯的炮筒子,老百姓對抗聯認識明顯上了一層。畢竟這年頭有實力的,才是真正的大爺。
東北軍有實力,胡子不敢在一個地方停留,也不敢攻打規模大一點的縣城。日本人有實力,趕跑了東北軍,建立了滿洲國。你嘴裏口口聲聲說是什麼抗聯,是來解救東北老百姓的,那麼好吧你拿出實力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