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日軍在修建這些永備和半永備工事群的時候,就考慮到身後被突破的情況。所以在通遼戰場上,所有的日軍工事群都是可以三百六十度環形射擊的。這也是巴彥塔拉一戰,如此難打的原因之一。結果到了現在,卻成了海敬清可以利用的現成野戰工事。
這些可以三百六十度環射的半永備工事群,以及日軍修建的原有戰壕和交通壕。他甚至不用大動幹戈修建,就可以形成完整的防禦體係。再加上他手中占據絕對優勢的步兵火力,他還真的沒有什麼可怕的。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奪回孔家窩堡這個通遼縣城的東部門戶,川並密中將可謂是下了血本。不僅將通遼守軍近一半的兵力抽調了出來,將炮兵的家底也全部晾了出來。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炮火,掩護鬼武五一的反擊。
還將城內可以拿槍作戰的八百多四十五歲以下僑民,也全部用庫存的遼十三步槍武裝起來,加強給了鬼武五一指揮的反擊部隊。甚至將並不歸十四師團指揮,由關東軍憲兵司令部直轄的日軍通遼憲兵隊,也被他拉上了戰場作為戰地督戰隊使用。
為了掩護鬼武五一的反擊,川並密中將可謂是下了血本。在日軍發起反擊之後的短短一個小時之內,海敬清的阻擊陣地上便落下各種口徑的炮彈達到了七八百發。其中僅僅一百五十毫米重炮彈,就達到了一百多發。
按照日軍在通遼縣城部署的炮兵數量,這個火力密度可謂是空前的。其火力強度,幾乎是在之前巴彥塔拉的一倍有餘。也就是說在這個期間,日軍幾乎集中了整個通遼縣城的全部炮兵,對孔家窩堡一線的反擊實施火力支持,但盡管掩護炮火異常的凶悍,日軍的攻勢卻在抗聯密集的步兵火力麵前,幾乎無法進入一百米的全速攻擊發起距離。按照日軍戰術習慣,其攻擊隊形展開,尤其是步兵支援火力全部展開的二百米的距離,對於日軍來說就像一道生死牆一般。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也無法突破到二百米之內。
海敬清將手頭上可以利用的各種武器,根據射程遠近結合編組成嚴密的火力梯隊。六十毫米迫擊炮和狙擊手,專門對付日軍對機槍威脅最大的擲彈筒。而十二毫米高射機槍和團屬十四毫米高射機槍,則統一編組專門負責壓製日軍九二式重機槍。
至於日軍的輕機槍,近了則被通用機槍死死的壓製住。遠了一發五十七毫米無後坐力炮打出的榴彈,直接連人帶槍全部送上西天。對付步兵則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在二百米的距離上編織了一道密集的火網。盡管時間上很倉促,但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海敬清還是完成了點麵火力編組。
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日軍炮兵的火力威脅和殺傷,海敬清嚴格要求前沿部隊,日軍攻擊步兵不到二百米的展開距離絕對不許開槍,通用機槍在打完一個彈鏈之後必須立即轉移陣地,以防止日軍炮兵火力覆蓋。
配置在縱深,擔任遠程火力壓製的兩種高射機槍,則直接被他配備進了日軍殘存的半永備工事之內。並以兩挺十二毫米機槍加上一門六零迫擊炮組成了遊動火力組,專門對付漏網的日軍輕重機槍小組。
而他的營屬八二迫擊炮,則被用來死死的盯著日軍的步兵炮。海敬清對他們隻有一個要求,隻要日軍兩種對機槍威脅最大的步兵炮露麵,一定要做到首發製人。總之就是一句話,絕對不能讓他們打掉一挺機槍。以保證前沿陣地,有足夠的火力。
至於威力最大的團屬一百二十毫米迫擊炮,則被他用來壓製日軍縱深的攻擊出發陣地,以及兵力集結點。當然如果能找到對手的指揮所,他也不介意指揮所有能集中的重迫擊炮,來上一個齊射。
眼下抗聯使用的這種一百二十毫米迫擊炮,是在引進的蘇軍M一九三八式重型迫擊炮的基礎上改進的。重量比蘇軍同類火炮要輕一百零一公斤,但是射程卻增加到了六千五百米。而且發射的彈種,也整整比蘇製原型炮多了數種。
這種總重不過一百七十四公斤,重量要比九二步兵炮還要輕近一半,而射程卻要遠上足足四千米。這種一百二十毫米重迫擊炮,甚至比日軍四一型山炮射程還要多出兩百米,重量卻隻有幾分之一。
在裝備部隊之後極為受歡迎,以較大的射程,適中的重量,以及相對較好的威力和精度,迅速的淘汰了原本作為團級火炮的九二步兵炮。與蘇製同口徑重迫擊炮,成為抗聯團級當家火炮。
海敬清將團屬一百二十毫米重迫擊炮,作為對日軍反擊兵力的集結地和出發點的覆蓋火力,這種火炮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足以承擔這樣的重擔。別說壓製日軍兵力集結地,即便是與日軍標準的聯隊炮四一式山炮對戰,也絕對不會落下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