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日軍的新戰法(2 / 2)

每一個主堡周圍都構築了大量的地堡和暗堡,與主堡形成了完整的交叉火力配置。最多的一個主堡周圍,甚至構築了多達二十八個明暗地堡和機槍工事。而主堡與地堡之間,又埋設了大量的地雷。而且在縱深,還部署有大量的迫擊炮和步兵炮。

各主堡周圍成梅花形部署的這些地堡與主堡的交叉火力,可以三百六十度的無死角射擊。同時日軍各個工事群周圍,還挖掘了大量的半人深壕溝,以方便部隊快速的調動。並布設了相當的雷區,以填補防禦上的空白。

而在挖掘壕溝的時候,無論是反坦克壕還是交通壕或是戰壕,所有的土都堆積壕溝麵對外麵的一側。這些土裏麵,布滿防步兵地雷以及少量反坦克地雷。步兵如果想要使用這些土,那麼你得先在對方密集的火力之下排除這些地雷。

如果想要利用坦克越野能力,碾壓這些反步兵地雷,那麼不僅要小心裏麵混雜的反坦克地雷。還要當心坦克在爬坡的時候,渾身上下防禦能力最差的底盤暴露出來,給日軍部署在這些壕溝另外一麵的大正十一年式步兵平射炮以偷襲的機會。

要是正麵作戰,這種大正十一年式三十七毫米步兵平射炮,即便在五十米以內也根本就無法擊穿抗聯經過改進的坦克正麵裝甲。但是如果命中的部位,在底盤這結果可就不一樣了。在攻占巴彥塔拉的時候,日軍就采取了這種戰術,擊毀了陳翰章所部整整一個坦克排。

同時日軍各個陣地上配置的機槍數量,也遠遠的超過了日軍原有的編製。用陳翰章的參謀長劉雁來的話來說,他與鬼子打了這麼多年的仗,還是第一次見到鬼子在單位麵積之內,在某一個單位編製之中部署如此多的機槍。還是第一次見到日軍在某一次戰鬥之中,布設如此多的地雷。

地雷是抗聯在防禦戰之中常用的手段,而在曆次作戰之中,殺傷了不少的日軍。但是一向對防禦戰不重視的日軍,在防禦作戰的時候,使用地雷的時候很少。即便是有也從來沒有在單位時間,單位麵積內布設如此多的地雷。

其實真正給陳翰章的攻擊帶來困難的並不是日軍的機槍,更不是那些反步兵地雷、迫擊炮和擲彈筒。這些機槍穿不透抗聯改良過的坦克裝甲,而那些反步兵地雷,對步兵的威脅的確很大,但是對坦克的威脅也可以忽略不計。

真正威脅到他推進速度的是日軍部署在縱深的炮兵,還有那些反坦克地雷。最大的威脅,則是歐日軍挖掘的大量反坦克壕溝,還有壕溝另外一麵的步兵平射炮,這種抗聯裝甲兵之前根本就沒有看得起的日軍反坦克武器。

如果沒有這些反坦克地雷和壕溝的威脅,他的坦克可以直接將步兵送到日軍的碉堡前。坦克上的四十五毫米火炮,對付那些主堡沒有用,但是對付其餘的普通工事群卻是沒有任何的問題。

但日軍在自己陣地內部也挖掘的大量反坦克壕,布設的大量反坦克地雷,還有那些近距離才開火,轉移極其輕便的三七平射炮,卻是極大的限製了坦克的使用。甚至給陳翰章手下的裝甲部隊,帶來了不少的損失。

沒有人會認為日軍陣地內那些三米寬的,四通八達的壕溝隻是交通壕。這麼寬的交通壕,炮兵就算閉著眼睛也能將炮彈打進去。這些壕溝要是單純的交通壕,恐怕那是讓部隊去送死而不是作戰。隻要不是太白癡的人,都會明白這些寬度在三米多的壕溝是做什麼用的。

隻不過恐怕是即便當初發明反坦克壕的人也不會想到,日軍在一二三線陣地之間,也修築了大量的反坦克壕。不過日軍縱深防禦圈內的反坦克壕,明顯是在原有的戰壕和交通壕基礎上匆忙趕工的。

因為即便是縱深地帶的反坦克壕,也不會有人將他們與各種永備、半永備工事連在一起的。更沒有人會在反坦克壕中間,還加修上地堡群。日軍外圍的反坦克壕,很明顯是原來修築的。至於縱深的恐怕是鬆花江一線被突破,得知抗聯有了大量的坦克,臨時搶修的。

盡管縱深的這些反坦克壕都是臨時搶修的,中間還夾雜著地堡群和工事。但卻恰恰就是臨時搶修的反坦克壕不像反坦克壕,戰壕不是戰壕,交通壕也不像的東西,再加上大量布設的反坦克地雷,卻成了日軍十四師團阻止陳翰章坦克快速突擊的主要手段。

日軍采取的這種戰術,在抗聯與關東軍曆次作戰之中還是第一次出現。明碉暗堡見得多了,但是日軍同時使用密度如此大的反坦克壕,以及各種地雷卻是首次見到。尤其是反坦克雷,抗聯還是第一次接觸過日軍使用。對日軍的新式戰術和戰法的短時間沒有適應,也是陳翰章攻擊速度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