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二戰,甚至是中日戰爭的進程來說,其實日本人的戰略眼光真的不咋地,但是凡是往往也有些例外。這次關東軍從年初開始突擊加固的工事群,現在卻是真的瞎貓碰上死耗子,給抗聯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這些永備工事雖說在改建和加固的時候顯得有些倉促,施工的時間也有些短。但是對於一貫講究細致的日本人來說,質量卻並不差。所有的工事全部采用了高標號水泥構築,所有的核心工事鋼筋混凝土的厚度普遍在七、八十公分左右,甚至有的工事群更厚,厚度達到了一米。
雖然無法與能抗衡一百五十毫米以上火炮平射的虎頭、東寧等地,日軍修建在東部地區的要塞群相比。但是其工事的厚度,也遠非原有的簡易野戰工事群可以相比。至少陳翰章目前所擁有的火炮,對其核心工事基本上無可奈何,這些工事群,尤其是核心永備工事,別說五七無後坐力炮的炮彈,以及火箭筒發射的火箭彈,在近距離之內直接命中連一個坑都留不下。即便是七十五毫米野炮平射,也無法摧毀這些核心永備工事,直接命中也不過是在外表上刨一個淺坑而已,根本就無法擊毀。
尤其是抗聯裝備的火炮數量雖多,但卻因為自身軍工生產能力的原因,隻有普通的殺傷爆破榴彈和燃燒彈,缺乏混凝土破壞彈等一些特種炮彈。再加上缺乏大口徑火炮,陳翰章的炮兵對於這些皮堅肉厚的永備工事群,就更加無可奈何了。
關東軍在占領東北之後,為了北上進攻被自己樹為假想敵的蘇聯在東北究竟修建了多少工事,別說現在的抗聯,就是幾十年後也無人得知。這些所謂的要塞和國境築壘地域,不僅分布的廣泛,火力配置相當的嚴密,其堅固程度也相當的堅固。
在缺乏重炮的攻堅戰之中,陳翰章在攻擊之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取十四毫米和十二毫米高射機槍,在遠距離平射封鎖其射擊孔。以及利用坦克炮在雷區外圍對其射擊孔進行精確射擊,掩護步兵先逐步肅清周邊的地堡。
同時利用集中團營屬迫擊炮和山野炮,以密集的炮火,先掃清工事周圍的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雷區。再掩護坦克和步兵集群上前攻占,或是由工兵使用大裝藥量炸藥包的炸掉核心工事。
但是這種戰術雖然取得了相對較大的進展,但在日軍後方炮火的幹擾之下,進展並不是順暢。而平射的十四毫米機槍,雖然可以輕易的穿透日軍除了核心工事之外,絕大部分的掩護地堡。
但是這些地堡高低與明暗結合,有的甚至是步兵已經衝到核心工事周圍,暗堡才暴露出來開火。而且日軍各個核心工事周圍的地堡和工事群,大多成梅花形部署,形成了子母堡的整體構造。
其不僅有麵向正前方,與主堡成相互配置,交叉掩護的地堡群。還有為數眾多部署在側翼,專門掩護核心工事群的側翼暗堡群。而這些構築在側翼的暗堡和地堡,很難被發現和擊毀。
這些高度很低,高出地麵最高不超過五十公分,而且設置角度極為刁鑽的暗堡,即便被發現。但俯射角度根本就達不到那麼低的平射高射機槍,對其幾乎毫無辦法,根本就無法封鎖住其火力點。
同時在這個三角形的整個築壘地域之中,不僅有大量的永備工事群。在諾門罕戰役之後日軍還根據此戰的經驗,在東起西遼河與東遼河交彙處,西到開魯地區新開河東岸。南起科爾沁左翼後旗,北至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新開河南岸,構築有大量的反坦克壕溝和完整的戰壕體係。
這些反坦克壕在新開河與西遼河之間,形成了一個寬大的反坦克防線。而最讓陳翰章和他的坦克兵鬱悶的是,雖說日軍反坦克火炮質量一如既往的差,數量也是一如既往的少,對他的坦克部隊造成的威脅幾乎可以說是忽略不計。
但是這次陳翰章卻是發現日軍在戰場上布設了數量龐大的,之前從未見過的大量反坦克地雷。為了掃清這些對坦克威脅比那些肉彈也差不多的地雷,在日軍密集的步兵火力麵前,不得不盡可能的使用炮火清除。但是用於掃雷的炮彈消耗,又進一步的加劇了炮彈的無謂損耗。
而穿插部隊因為行動所需,並沒有攜帶大口徑的火炮,尤其是缺乏大口徑的直瞄火炮。因為對速度要求很高,所以配備的炮兵裝備,除了機動性比較好的火箭炮之外,一百毫米以上的火炮全部留在了後方。
特別是笨重的大口徑火炮,全部留在了後方。陳翰章所部兩個師,一個坦克旅和一個騎兵旅,所有的炮兵加在一起,除了一個一百毫米榴彈炮營之外,還是以七十五毫米的山野炮為主。而作為突擊主力的坦克二旅,全旅隻有十六輛使用七十五毫米三八式野炮改裝的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