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日軍在戰時,為了對付抗聯以及美軍坦克,引進並仿製德製五十毫米反坦克炮,但是小氣的日軍隻肯使用老式的鋼芯穿甲彈,拒絕生產昂貴的鎢芯穿甲彈。使得這款在歐洲戰場起到了相當大作用的反坦克炮,在中國戰場的表現並且比日軍一式反坦克火炮好到那裏去。
在整個戰爭期間,日軍給抗聯坦克部隊的最大威脅就是九零式野炮。至於其他的反坦克武器,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隻要沒有被日軍威力最大的九零式野炮,在近距離之內直接命中,戰損的坦克基本上都可以進行維修。
不過盡管有這樣和那樣的原因,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些德軍戰俘中的技術人員,給抗聯乃至幾年後的整個解放軍的戰場保障與維修能力,都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和相當過硬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整個底子都是這些德國人給打下的。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這些帶來了抗聯最需要的高標準工藝和技術的戰俘到來,不僅改善了抗聯之前薄弱的戰損裝備維修和保養能力,同時也為抗聯仿製美製和蘇製汽油、柴油發動機,以及飛機發動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而且抗聯還用這些德國技術維修保障人員之中的工程師級別的人物,在蘇聯人和美英轉交的德製六輪和八輪裝甲偵察車的基礎上,加裝單管的二十三毫米高炮或是美國人援助的二十毫米厄利空高炮,加上美國援助的裝甲車用鋼,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種輪式步兵戰車車。與美德製造的半履帶裝甲車一同,大量裝備裝甲師屬機械化步兵團。
隻是M三輕型坦克上,裝備的是兩台總計達到二百五十馬力功率的發動機,對一輛裝甲運兵車來所明顯有些過大。所以在這款輪式步兵戰車上,每輛隻裝備了單台功率也達到了一百二十馬力的發動機。
不過雖說因為後置發動機,使得步兵上下車,隻能從兩側的小門之中進行。而且因為是輪式車輛,隻能抵禦小口徑武器的射擊,以及越野能力稍差。但是卻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大幅度伴隨坦克作戰降低步兵傷亡的問題。
雖然這種世界上第一種輪式步兵戰車的性能隻是一般,但因為使用抗聯仿製的美製M三輕型坦克使用的汽油發動機,以及優秀的裝機鋼,大致性能也接近了幾十年後蘇製BTR七零型裝甲運兵車的標準。
而火力和防護性能,要比隻裝備了一挺十四毫米機槍的BTR七零裝甲車強的多。性能更是遠比現在各國作為主力的半履帶裝甲車要優秀的多。不僅火力和防護性更強,而且機動性能也相差無幾。
除了世界上第一款輪式步兵戰車之外,抗聯還利用德國人對機械天生的敏感性和天分。利用戰損程度已經達到無法修複的德國三號和四號坦克底盤,研製並製造了一批世界上第一批履帶式的步兵戰車。
隻不過因為可以選擇的坦克底盤本身的數量少,以及工藝相對複雜,而隻有百餘輛的產量,隻裝備了一個獨立機械化旅。與生產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輛的輪式步兵戰車相比,簡直少的可以直接忽略掉。
沒有辦法除了底盤要求高之外,還因為這種改進,幾乎相當於整個重新設計。將坦克後置的發動機和傳動係統挪一個位置,改裝成為步兵戰車前置發動機工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就不是那回事了,幾乎相當於重新設計一遍。
在輕型坦克為底盤滿足不了需要,以及還要改裝自行火炮的情況之下。讓楊震拿著德製三號、四號坦克、T三四坦克和M四坦克這些抗聯主要的坦克,在已經裝備了大量美德半履帶裝甲運兵車的情況之下,去改造步兵戰車,打死他也不會做的。用內部空間相對較大的德製裝甲偵察車,去改造輪式裝甲運兵車也就成為他的首選。
這些戰俘不僅為抗聯研製自己的裝甲車輛做出了相當的貢獻,而且戰俘之中為數眾多的理工科大學畢業生,以及相當一部分的工程師,也在抗聯的理工大學、東北局新成立的東北大學,以及隨後成立的幾十所專科學校,以及興建的大量技術學校之中,擔任了多個學科教師。緩解了這部分教師數量,始終不足的局麵。
抗聯理工大學的裝甲車輛工程係、火炮工程係,就是在這批德國戰俘之中的坦克、火炮工程師為基礎創建的。而且這些德國人培養出來的工程師,也大大的加快了汽車、坦克發動機仿製等一些高端專業的建設。
並參與了相當多的抗聯自己研製裝備的設計和改進工作。同時技術工人出身的戰俘,也在抗聯建立的各種工廠之中,做出了相當卓越的貢獻。在仿製日式九二式加農炮和美製汽車發動機以及美製大功率柴油機的時候,起到了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