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挺自戰鬥打響一直沒有轉移陣地的重機槍,被日軍兩個擲彈筒手,即便是在夜間也不用進行任何修正的三發榴彈準確的命中。而同樣打起來之後,便什麼什麼都不管,忘記轉移陣地的兩挺輕機槍,也被擲彈筒給炸壞。
如果說之前的混戰,還體現不出來部隊之中新兵過多的影響。但是真正的硬碰硬一開打,就體現出來新兵與老兵在素質上的差距了。掌握在老兵手中的兩挺重機槍,形成交叉火力打的又準又狠。不僅有效的避開了擲彈筒的威脅,還以精準的點射,幾乎不用照明彈,便可以準確的覆蓋日軍的攻擊集群。
而且在輕機槍的掩護之下,打光一個彈排就立即轉移陣地,決不再一個地方待五分鍾以上的時間。雖說這麼做使得火力壓製經常中斷,但畢竟保住了最重要的壓製武器。而且這些重機槍放在老兵手中,可以掌握好射擊與轉移的節奏。即便短暫的中斷火力,但隻要轉移到新的陣地,馬上就可以重新壓製住日軍的攻勢。
戰鬥打響之前,李明清不顧前沿的壓力,專門給每挺重機槍配備了兩個戰士。這兩個戰士,除了用步槍掩護重機槍之外,就是專門為了幫助笨重一些的重機槍轉移陣地。有經驗的老兵,保存住機槍自然是沒有問題。
老兵使用的輕機槍,也是隻在一個地方打幾分鍾,甚至隻打光一個彈匣之後,便立即轉移陣地,防的就是日軍的擲彈筒手。機槍射速快,槍口火焰明顯,即便是在夜間也不難尋找到目標。
日軍的擲彈筒手,都是清一色的老兵。即便在夜間作戰,尋找到機槍陣地也不是什麼難事。這玩意發射又不需要任何的陣地,加起來就能打。通常都是榴彈落到腦袋頂上了,你才知道這玩意打過來了。頻繁一些的轉移陣地,就成了對付這鬼玩意的最好辦法。老兵應對擲彈筒,都有在戰場上用鮮血換回的經驗。
相比之下新兵就不行了,盡管之前已經進行過類似的訓練。但是基本上打起來,就什麼都不顧。由新兵操作的兩挺輕機槍、一挺重機槍,在戰鬥打響不到十分鍾,就被日軍擲彈筒給打掉。
十分鍾之內便失去了三分之一火力的李明清,一下子便感覺到了壓力大增。在他對麵的一木清直眼光何等老道,戰鬥打響幾分鍾之後便明顯看出來,當麵守軍能擺在一線的兵力並不多。而最大的火力支援,便是這三挺重機槍。
隻要敲掉了這三挺重機槍,眼前抗聯臨時構建的防線便可以輕易的擊潰。所以他立即將手頭兵力所有的擲彈筒的一半,將近十個都集中了起來,調過來專門壓製抗聯的機槍火力。這個戰術雖說陰損了一點,但也正符合日本人的個性,同時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僅讓李明清的火力減少了三分之一,還打的剩下的兩挺重機槍轉移陣地的次數更加的頻繁。火力中斷的次數增加了許多,甚至射擊三兩分鍾就要轉移體陣地,極大的降低了壓製日軍攻擊集群的火力。
而另一半專門提供火力掩護的十個擲彈筒,一度將李明瑞的部下給驅趕成隻能以戰鬥小組的形勢作戰。日軍二十八聯隊參戰的都是清一色老兵,戰場經驗極其豐富。不依靠照明彈,僅僅依靠對麵守軍的槍聲與彈道,就可以清晰的判斷出守軍那裏人多。其擲彈筒打的又準又狠,那裏守軍數量多就炸那裏。
日軍新式輕機槍點射,加上擲彈筒集團使用的戰術,以及不計傷亡代價,以中隊為建製的反複衝擊。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就多次突破李明清的防線。其中有兩次,差一點沒有造成李明清的防線全線崩潰。
後邊打紅了眼的一木清直,根本就不在乎傷亡數字。一個中隊打殘了,換上一個中隊繼續攻擊。正麵進攻,與側翼迂回配合,拚命的擠壓。正麵不足五百米的寬度,一次就投入一個中隊的兵力。一個小時的戰鬥,攻擊力度就從來沒有下降過。
如果不是李明清將部隊中的老兵集中起來一部分,並盡可能的調整了一部分衝鋒槍和手槍,組成兵力再一個加強班的救火隊,由一個排長指揮專門用來堵塞漏洞。並當機立斷當場槍斃了兩個意誌動搖,在少量日軍衝進陣地時候向後退的新兵,刹住新兵的恐慌情緒。他的防線,恐怕在半小時的時候就崩潰了。
李明清以這個加強班全部傷亡和自己違反紀律為代價,保證了陣地不失。但他手中本就不多的老兵,也基本上消耗一空。沒有了老兵作為骨幹支撐,再加上連排幹部的傷亡越來越大,他的陣地形勢更加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