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說,石原莞爾私下發動的九一八事變在日軍之中開了一個相當惡劣的開端。日軍之中這些年輕的參謀為了升遷,相當的不擇手段,什麼事情都敢做出來。再加上那位遷政信大佐引發一係列事件後,卻沒有收到絲毫的處分,更是讓這些日軍參謀肆無忌憚。
這些日軍苦心培養出來的參謀,不能不說其軍事基礎的基本功還是相當紮實的,其參謀水平還是相當出色的。但是島國人在天然封閉的情況之下,養成的固有的狂妄自大性格,讓其戰略視線卻是有限的緊。
相對於活動空間較大,不僅外派留學生多,而且時不時的出國訪問的海軍來說。外派留學生少的多,環境更加封閉的陸軍,其戰略眼光更是低下。而恰恰是,這些戰略眼光不能說沒有,但是卻是相當低下的年輕參謀,掌握了陸軍的真正控製權。
從參謀本部,到陸軍省,到各個戰略集團,日本陸軍的真正控製權,並不是在那些調動頻繁的師團長、聯隊長身上。大部分都掌握在這些滿腦子都是效忠天皇,利用同學或是同鄉關係,結成了一個個小團體的各級參謀身上。
因為這些人,分布在從上到下日軍的各個最要害的部門。他們的言論上可以直達天聽,中可以影響到,甚至左右到各個師團長判斷與選擇,下可以影響到日軍各個部隊。這些人的影響力,在日本陸軍之中私下裏麵可謂是僅次於日本天皇。
在日軍之中最下層真正指揮作戰部隊,也是最盼著建功立業,為自己晉升作為鋪墊的那些年輕軍官們和這些同樣年輕的參謀們,心思和觀點,包括年齡都是相近的。甚至壓根就是陸軍士官學校的同學。
日軍參謀本部花了巨大心血培養出來的這些參謀,以其龐大的與本國國力極為不相稱的野心,再加上低劣的戰略眼光,最終將日本的陸海軍送進了太平洋底,成了這個狂妄帝國的最終掘墓人。
關東軍這些滿腦子都是建功立業想法,將那位擅自發動九一八事變,使得日軍僅僅付出了微小的代價,就占領了整個東北。卻沒有受到任何的懲罰,反倒是一路晉升到陸軍中將的石原莞爾當做偶像的參謀們。
卻不知道他們的這個舉動,給關東軍此次反擊帶來了極大的麻煩。戰役進行之中,一個下派督戰的軍高級作戰參謀,在該師團幾個與他誌向相同的年輕參謀,以及被這幾個年輕參謀鼓動起來的年輕軍官協助之下,公然將一個在側翼迂回過程之中因為有些猶豫師團長擅自終止職務,自己取而代之。
雖說這個過於膽大妄為的中佐參謀,隨後便被穀壽夫派出的憲兵抓捕,並直接送往新京拘捕。但卻因為這件事情,弄的前線所有參戰師團的師團長以辭職為威脅集體抗議。創造了一個自日本明治維新後,組建新式陸軍以來的紀錄。
最終逼得關東軍司令部派出憲兵司令,親自在軍部坐鎮,將所有的參與此次人全部拘捕,並以極快的速度草草的進行了軍法審判,並在審判後第一時間就槍斃了罪魁禍首後才了解的事件,幾乎差點沒有讓關東軍的此次反擊行動,在打到一半的時候就提前結束。
要知道,那些參謀固然因為同學或是同鄉,以及同一樣的目標而抱團。而那些身居高位的師團長一級中將,則因為各自理念,以及利益上的紛爭,尤其是對某些更高層位置的爭奪,而顯得鬆散。
那位作戰參謀幹出的這件事情,明顯是觸犯了這些高級軍官共同的底線,以及最基本的利益。對於這些師團長來說,大家平日裏麵暗地裏麵勾心鬥角歸勾心鬥角,但那是高層之間的明爭暗鬥。
但這件事情,卻是觸犯了他們的集體利益與作為一個中將師團長的尊嚴。今天一個軍作戰參謀敢擅自未經請示撤換一個師團長,明天就有第二人去仿效。這樣一來,那師團長豈不是成了誰都能啃一口的唐僧肉?
如果師團長的位置都能這麼莫名其妙的就撤了,那今後自己還有什麼幹頭?這件事情鬧得幾乎轟動了整個日本陸軍,為了盡快的平息事件,關東軍司令部與穀壽夫一起,甚至違背了日本陸軍的慣例。隻是草草的審判之後,一口氣處決了相關的所有人員。
當然,如果這幫家夥的陰謀真的成功了,那麼關東軍的此次反擊失利,帶來的損失也就不會那麼巨大。如果不是他們在最後階段,在已經徹底失敗的情況之下,不甘心失敗而孤注一擲。
更不會導致眼下這位誌得意滿穀壽夫中將,連同他的軍司令部一起,最終稀裏糊塗的成為了抗聯的俘虜。更成為了日本陸軍第一個被俘的軍司令官,以及第一個被對手公開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的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