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仗打好了才是硬道理(1 / 2)

隻是對於楊震與挺進軍兩位老帥商議第二階段作戰事宜的事情,李延平盡管知道他並未達到自己的目的,但詳情卻是不清楚。但從楊震發來的電報上看,結果並不是很樂觀。兩位老帥的戰略意圖,明顯與楊震所期待的才差距較大。

盡管李延平在心中也認為,楊震此次的胃口的確有些過大。但是作為軍區代政委,他卻心中很清楚東北根據地麵臨的困境在哪裏。人力資源,甚至是普通的人力資源困難程度,已經達到了不解決不行的地步。

部隊眼下急需的後備兵員,正在建設的工廠內的工人,甚至農村的勞動力,目前都匱乏到了極點。東北的精華在南滿,而現在拿下南滿還隻能是一個遙遙無期的目標。但是即將投產的各個工廠,卻是不等人。還有農村勞動力的匱乏,也是不等人。

北滿宜農荒地之多,恐怕眼下為全國之冠。在三江平原大片、嫩江流域,大小興安嶺東西兩麓有大片肥沃的黑土地等待開發。但現在實際上的農業人口與自身所需數量,有相當大的缺口。

而現在部隊征集大批青壯年入伍,更是加劇了農業勞動人口的匱乏,甚至已經影響到了農業的生產。即便經過兩年的努力,即便有著大量的宜農荒地,但是糧食產量因為勞力的限製,始終徘徊在不高的水平線上。而就每年生產出來的有限糧食,還要被江北方麵一而再的敲詐。

人口數量的不足已經成為根據地發展最大的製約,工業、農業,外加後備兵員無一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無論男女。楊震的後續計劃胃口的確很大,但是如果不建立一條穩固的交通線,即便打通了也沒有任何的意義。

天知道,在相當一部分時間之內,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隻能靠雙腳走幾千公裏的路,而又沒有受到過任何軍事訓練的老百姓。在穿越了重重的封鎖線之後,還能有多少人能安全的抵達東北。要知道,對於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日本人是不可能沒有一絲察覺的。

讓日本人在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中國人死亡,與封鎖抗聯,遏製其發展之間選擇。以日本人並不拿中國人命當回事的一貫作風來說,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而東北根據地需要的人口,並非幾萬,幾十萬。

如果說當年剛出山的抗聯,還處在嗷嗷待哺的嬰兒期的話。那麼眼下坐擁幾十萬大軍的抗聯,不過還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為了將抗聯的成長扼殺在幼兒時期,日本人絕對不會有任何的顧忌的。所以與關內的交通線,要麼就暫時放棄,要麼就徹底的打通一條安全的線路。這是抗聯發展的必然,也是必須的要求。

盡管李延平對楊震的胃口感覺有些過大,但這也僅僅隻是感覺而已。對於楊震的想法,深知目前東北根據地困境的李延平還是理解的,也是支持的。但對於挺進軍,甚至中央來說,楊震的這個想法恐怕就很難被接受了。

要知道西進作戰,麵臨的不僅僅是日軍華北方麵軍主力,以及一個日軍蒙疆駐屯軍。還有重慶方麵的第八戰區,包頭以西還是人家的地盤。而整個西進作戰所經過的地域之中,在大同以北、以西的地方,都是第八戰區的轄區。

而這個第八戰區,絕對不會對抗聯西進視而不見的。所以即便是擊敗了日軍蒙疆駐屯軍下一步還要麵對著重慶方麵的第八戰區。這不僅僅是楊震頭疼,恐怕也是中央最頭疼的事情。眼下這個時候,一旦與重慶方麵再發生什麼軍事上的衝突,隻會給國內現在本就已經微妙的政治形勢增添上更加不穩定的一筆。

同時一旦兩黨之間大打出手,占便宜的隻能是坐收漁利的日本人。大敵當前發生同室抄戈的悲劇,這不僅僅是抗聯不願意見到的,中央更加不願意見到,這就是所謂的需求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無論是延安還是重慶,這個時候誰都背不起打內戰的惡名。

而對於已經開始限製中共活動,並且一直要求軍政、軍令統一的重慶方麵來說,無論綏中以及綏東地區是否是抗聯或是十八集團軍從日本人手中奪取回來的,既然是八戰區的地盤,那麼絕對會過來搶奪。

相對於日軍蒙疆駐屯軍來說,整個第二階段構想之中,恐怕中央最頭疼的是怎麼該與重慶,以及對自己三麵合圍,時不時的搞點摩擦的八戰區打交道。一方麵肯定是要過來搶食的,一方麵又是聯係關內外的生命通道,這無疑是一個兩難的決定。

而且對於中央來說,楊震這個包頭、歸綏地區必須要控製在手中的態度,一旦真的西進,不與第八戰區發生衝突根本就不可能。一旦槍聲響起,能不能控製住規模兩說。首先在政治上,就處於被動。畢竟你十八集團軍現在是國軍,在老百姓的眼中你應該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

看著一臉疲憊的楊震,李延平猶豫了一下之後道:“這件事情,尤其是還要涉及到挺進軍以及關內部隊配合,最終還是需要中央拍板。兩位老總不讚同,肯定是有他們自己的想法。這不僅僅是底氣和戰略、戰術眼光的問題,其中還有其他的關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