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玩笑開過,李延平卻是將話題又轉了回來:“該給的待遇咱們給了,不該給的待遇,咱們也都給了,就看他們什麼時候能出成績了。要是這時間拖的越長,你的壓力也就越大啊。在資金如此緊張的情況之下,每年拿出這麼一大筆的資金進行這種根本就無法對外宣傳的項目,你這個發起人所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
對於李延平的話,楊震搖了搖頭道:“壓力再大也得挺著。科學這玩意,是一個嚴謹的事情,絕對不能揠苗助長。他們研製的這些東西,可不是一般的槍炮彈藥。一旦出現意外,最周邊的一切生活的打擊,將會是最致命的。不僅僅是研製者的生命,還有周邊幾十公裏內一切生物受到的都將會是毀滅性的打擊。”
“慢慢來吧,既然已經開始了就不能著急。穩重一些,對我們還是有好處的。對於我們來說,時間上還是比較寬裕的。盡管我也想盡快的研製出來,將他們丟到日本人的頭上,但是現實就是現實。”
“盡管收集了這麼多的眼下中國頂尖的科學家,但是我們的基礎還是太薄弱了。而且一次投入這麼大的精力、資金,對於我們來說還都是首次。對於這些科學家來說,也都是首次。太過急躁了,很容易出現問題的。”
“同時我們的資金有限,在還要保證其他方麵投資的情況之下,我們也不可能在一個項目中一次性投入太多的資金。美國人財大勢雄,咱們可沒有那個底氣。還是按部就班的來吧,穩重一些也可以讓我們在資金方麵的壓力,不至於更大。”
“反正小鬼子那邊,以他們現在所擁有的資源,根本就造不出來這玩意。倒不是以他們的科技實力,沒有辦法研製出來所需的設備,以及其他的東西。但就算他們能研製出必要的設備來,但是他們卻沒有鈾礦資源。資源貧瘠,是日本最大的弱點,也是他們作為島國最致命的弱點。”
“至於我和幾位先生說的那些日本人已經由那個什麼仁科芳雄牽頭,成立了專門實驗室。的確是有這麼一回事。按照情報部門轉來的情報來看,日軍的確已經成立了類似的研製機構。但是小鬼子有想法是一回事,真正研製成功就是另外一碼回事了。”
“製約他們的不僅僅是資源,還有其高層的並不重視。日本人這麼做,其實也就是趕一個時髦而已,他們的高層根本就沒有想過。我之所以那麼說,隻不過是一個激將法而已。要是老老實實的和他們談,估計明天的這個時候,也不見得能夠做通他們的工作。
“他們都是書生,雖然都是在西方留學歸來的。其實在書呆子氣上,不管是中國還是歐美其實本質上都差不多。別看他們都是美國留學回來的,這固執的勁頭一上來,比中國土產的那些書呆子,也一點不多讓。”
“而書生是有書生的想法和思路的。一旦和咱們不合拍,這個工作就難做了。有的時候采取一些小手段,雖然不是很光彩,但往往又是很管用的。而且相對於其他的國家,我們因為並沒有太多的急需,也可以控製一下進度。隻要日本人沒有搶先搞出這個東西來,我們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如果美國人先搞出來,至少在短時間之內,對我們還沒有什麼威脅。至少在這場國際的博弈之中,我們還算是半個盟友不是嗎?不過對於蘇聯人,我們要做到嚴格的保密,絕對不能泄露出去一絲一毫。”
“蘇聯方麵雖說也在進行類似的研究,但是正在全力進行戰爭的他們,眼下已經無力顧及這方麵了。如果知道我們的進展,他們絕對會橫插一缸子來的。我可不希望這個時候,蘇聯人還想盡辦法在我們身上占便宜。”
“蘇聯人想搞咱們支持,但也僅限於精神上支持。至於實際上,還是他們自己來吧。反正人家的科學家,比咱們多多了。各方麵的科技水平,也要比咱們高的多。咱們對他們隱瞞,最多也就是拖延他們一段時間。”
“再說以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特工情報收集能力,從美國人手中搞到一些東西還是有可能的。沒有咱們的支持,他們也不會太過於吃力。不過對於我們來說麻煩還是越少越好,尤其是和蘇聯人打交道的方麵,我們現在還承擔不起和他們翻臉的代價。”
其實說這番話的時候,楊震心中也有些不能確定自己的斷言就是準確的。自從自己來到這個時代之後,改變的事情已經太多了。誰知道時不時會抽風的日本人,會不會拚命的加快研發速度?要知道日本人真的加快研製速度,那麼他們在戰爭結束前研製出核武器並不是一點可行性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