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談話之保證(2 / 2)

來到這裏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妻子已經能下地走路,而且也原來持續不退的低燒總算消退了。甚至抗聯專門給他妻子配備的那位中俄混血兒醫生告訴他,如果持續治療,他的妻子雖然不能說完全徹底的恢複,但是至少可以保證短時間之內不在犯病。而且如果恢複狀況良好的情況之下,未必不能生育。

這是讓他自抗戰爆發以來,在艱難和困苦之中最高興的事情,也是他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但盡管這樣,他依舊很擔心如果抗聯失敗了,再一次的長途遷移,還是會毀了妻子本就虛弱的身體。前車之鑒太多了,愛妻如命的他實在不敢冒任何的風險。

但是在參觀與考察的時候,見到的那些美國進口的最新式科研設備和儀器,卻又是讓吳大猷先生異常心動。要知道這些最新式的科研設備和儀器,在國內的其他地方根本就見不到。別說在一路遷移的過程之中,大部分科研儀器基本丟光的現在的西南聯大,就是在北平的時候,幾家大學加在一起也沒有這麼多的新式儀器和設備。

這些儀器和設備,眼下在國內的其他大學自己買不起。而現在幾乎都要窮瘋了的國民政府,也不會去花費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美元去給進口。眼下的國內,也就這麼一家舍得下這麼大的力氣,花費了這麼大的代價去搞這些儀器。

正是有了這些儀器,吳大猷才敢肯定,眼前這位年輕人說的那些,絕對不會是無的放矢。肯花這麼大的代價,進口這麼多的科研儀器,就一定有什麼大的項目。讓自己真的能學以致用,無疑對他包括周培源先生在內,又是極具誘惑力的。

相對於隻放心不下學生的周培源先生,這位不像涉及到任何的政治和黨派,隻想專心教書和做學問的吳大猷先生,心中眼下的思緒要複雜的多。留下還是回去,對於他來說,這個決心都是很難下的。

他們一直沒有答複,楊震也沒有任何的催促,隻是坐在那裏,靜靜的看著二位先生。良久,這二位先生在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最終還是點頭答應了楊震的這個要求。但是二位先生答應的前提,與葉企孫和吳有訓二位先生是一樣的。

周培源先生是因為楊震答應了自己的兩個條件,至於吳大猷先生,則還是研究和愛妻戰勝了一切。畢竟抗聯打敗仗,丟光了本錢,那隻是偶然性。但是愛妻在東北會有更好的醫療和療養,自己能安心的做研究,不用整天為愛妻搞點營養品而發愁這才是必然性。

盡管不想涉及到政治與黨派之爭,但是對於還多少有些政治敏感性的吳大猷先生來說,他之所以留下來還有一點。他從這些身居高位,卻是吃穿極為樸素。但是對建設和教育,卻舍得下血本的人身上,看到了一種希望,一種對中國未來的希望。

強製免費的義務教育製,就連書本和校服,都是統一免費提供。這一點不僅僅在中國,就是全世界也絕無僅有。更別說無論窮富,所有的兒童每天免費提供一杯牛奶、一個雞蛋,保證這些正在長身體,急需營養的孩子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這在全國其他的地方想都不敢想。

而他們這些手握大權,在關內有些省份就是土皇帝的人,卻是衣著簡樸。吃的也是極其簡單,沒有雞鴨魚肉,有的隻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連家常菜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說有些苛刻的飲食標準。單憑著這份魄力和堅持,他們就有成大事的希望。

這才是吳大猷答應留下來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在這些年輕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盡管他對於抗聯這種在學校建立黨委、黨支部,團委、團支部,並在學生中發展黨員和團員的做法很是討厭,認為是政治幹涉了學術自由。但在他的心中,總歸還是希望戰勝了觀念上的保守。

對於這幾位先生的要求,楊震基本上還是點頭了。但是他點出了幾個人,必須要留在東北。其中就有眼下在佳木斯考察的王淦昌、饒毓泰、霍秉權,以及張文裕、王承書夫婦、吳征鎧幾個人。楊震希望幾位先生能夠幫助抗聯做工作,將這幾位先生都能留下來。

不過楊震同意,此時已經拿到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機會的王承書先生可以不參加。由抗聯出麵協調從根據地取道蘇聯,乘坐美國輪船直接去美國讀書。而且楊震還承諾,每個月由抗聯駐美辦事處給予王承書先生一定的補助,以讓她安心在美國讀書。

得到了楊震的這幾個承諾,幾位先生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紛紛點頭同意留下。並答應去做楊震點名要求留下的那幾位先生的工作,爭取將他們幾個都留下來。而楊震也同意,將幾位先生沒有同來東北的家眷,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搶運到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