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附加裝甲保護,本身就是整個坦克上裝甲最薄弱的車後部,此時的防護力與諾門罕戰役中的蘇軍同類坦克,沒有任何的區別。一旦日軍迂回到抗聯的坦克車體身後,對於這些同樣皮薄的坦克帶來的威脅,也是相當致命的。
而在混戰與近戰之中,又是很難保證車體正麵一直對敵。所以在王子陽發現生駒林的真實意圖後的再三督促之下,指揮側翼部隊的裝甲一旅坦克團三營營長,還是選擇了按照他的要求。隻在五百米之外,用炮火削弱當麵之敵的進攻,而盡可能的避免與日軍坦克打近戰和混戰。
如果不是日軍的坦克火炮性能低下,其使用的穿甲彈威力不大。以及日軍的指揮官,對抗聯坦克的性能出現了誤判。這場戰役的結局恐怕還是很難說,至少不會贏的這麼輕鬆,也不會出現一邊倒的局麵。
實際上王子陽正是根據對日軍作為主力的九七式坦克的了解,以及參戰部隊的自身情況,才指定的此次作戰的戰術。在側翼吸引、分化日軍兵力,同時利用原來部署在十二吐一線坦克部隊編製還算是完整的現狀,加強預備隊中的一個坦克連正麵全線壓上。利用自己的裝備與火力上的優勢,率先打垮正麵的日軍坦克中隊。
隻是他沒有想到生駒林在戰術運用上連續出現的判斷失誤,反倒是將作為主力的九七式坦克調到了側翼,想要先打垮側翼突擊的部隊,以便保證與孫家營子一線聯絡通暢。結果卻被拖住,無法及時回援正麵戰線,也在一定程度幫了他很大的忙。
同時日軍落後的坦克通訊係統,造成的不便使得兵分兩處的日軍第三戰車聯隊,相互之間的溝通不暢。嚴重影響了兩處日軍坦克集群之間的相互通訊聯絡,更加影響了生駒林中佐對整個戰局的掌握和判斷。
日軍坦克的乘員素質,的確是相當的優秀。無論是其短停射擊的命中率,還是各個戰車組之間的配合,都明顯在抗聯的坦克乘員組之上。但裝備上的缺陷,卻是日軍單憑訓練程度是無法彌補的。
尤其是在抗聯的坦克乘員組素質雖然與日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這種差距並不是很明顯的情況之下,裝備性能上的差距直接影響了此次戰鬥最終的走向,決定了兩方麵的勝負。而且在裝備上的這個差距,不是一般的明顯。
如果說日軍的九七式坦克還能與抗聯改裝後的T二六坦克,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勉強抗衡,在極近距離還能擊穿抗聯坦克上附加裝甲的話。那麼日軍九五式輕型坦克,麵對著已經與原來天差地別的對手,根本就是白白的送死。再加上那些最多隻能稱之為裝甲車的九四式坦克,那裏能抵擋的住抗聯經過改進升級後的坦克?
當然如果還是原來BT坦克那種隻有十幾毫米厚的裝甲,日軍的九五式輕型坦克還是有一定抗衡能力的。就算對付炮塔正麵裝甲厚度達到二十五毫米的T二六B型坦克,也並非是完全沒有一戰的實力。以其裝備的三十七毫米火炮,在五百米的距離之內還是可以擊穿這兩種坦克前裝甲的。
但在麵對經過大幅度改進升級後的抗聯坦克部隊,日軍的九五式坦克可以說是已經迅速的落後。而即便是日軍目前除了火炮之外,性能最好的九七式坦克上的五十七毫米坦克炮,隻要超過一百五十米的距離也基本上無能為力。
在十二吐一線日軍使用的三種坦克炮之中,隻有九七改坦克上的四十七毫米一式坦克炮,可以給抗聯的坦克多少帶來一些威脅。所以除了九七改式坦克之外,大部分日軍坦克上性能低劣坦克炮,無疑更加劇了這種裝備上的差距。
目前日軍坦克上的各種坦克炮,選擇的並非是一般國家的加農炮或是反坦克炮改裝的,而是更適合支援步兵作戰摧毀敵軍的工事的榴彈炮。這些火炮的真正意義,是支援步兵進攻敵軍設防堅固的陣地,而不是進行反坦克作戰。
坦克是機動、火力、防禦力的有機結合,他們不會在像工事那樣在那裏不動,等著你去接近讓你去擊毀他們。你拿初速、射程都相對較近,而且對穿甲彈使用有限製的榴彈炮,作為坦克主炮其實效果很差的。
作為日軍主力九七式坦克上裝備的五十七毫米短管榴彈炮低劣的性能,口徑雖大但是反坦克能力並不強。反射高爆榴彈攻擊工事的時候,威力的確很大。但是在穿甲能力上,遠不如抗聯坦克上使用的四十五毫米坦克炮。
裝備上的差距,日軍坦克在設計以及運用上的誤區,再加上在戰術運用上又接二連三犯了嚴重的錯誤,作為中日曆史上的首次坦克之間會戰的此次戰鬥,以第三戰車聯隊的慘敗告終也就不足為奇了。對於此刻全力發起一擊的生駒林中佐來說,這也許就是差距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