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無法說出的原因(1 / 2)

話音落下,楊震卻是心中苦笑。他能說明年,也就是從一九四二年夏季開始,直到一九四三年春季。即將有一場異常規模巨大的旱災,加上四三年的蝗災,連續兩場自然災害將會席卷整個華北地區?

而在這場實際上從今年就已經顯露出端倪的旱災,再加上接肘而至的蝗災之中。作為受災最重的河南一省,最保守的估計在這兩場連續兩年不斷的自然災害之中,最基本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就達到三百餘萬。

再加上逃難時候扒車摔死,各種疾病引起的死亡,以及其他各種非正常死亡。河南全省兩千多萬的人口,在這場天災之中死亡人口將近五百餘萬。還有幾百萬的人,流浪到外省。這些人都是好勞力,別說種莊稼沒有任何的問題,就是選拔其中的年輕人經過培訓之後進工廠工作,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就算因為國民政府連年征兵,這些人中一半是中年以上的人口。但是編入生產建設兵團,足夠將眼下三江平原開墾麵積以及糧食產量擴大幾倍了。一方麵是北滿人少地多,根據地的發展急需人口補充。一方麵是卻是華北大量人口因為旱災而活活餓死,這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嗎?

這批老百姓因為淪陷區的日軍為了摧毀中國人抵抗下去的決心,在中國內部製造混亂,封鎖災情最輕的豫東地區不讓進入。而敵後根據地本身不是地瘠民貧,就是處在自身生存也受到威脅,自己都吃不飽飯的地步也養不起。

想想,原來一個人以黑豆糊糊、麥麩、碾碎的玉米棒芯摻雜上野菜、嫩樹葉作為主食都吃不飽,就這一天還是一幹一稀。現在一下子又多出十個人來分,唯一的結果就是大家都餓死。自己都混成這個結果,還拿什麼去養活這麼幾百萬難民?

將這些老百姓轉移到東北,可以說是一個兩利的舉動。即讓東北得到了急需的人力補充,又可以避免大量的災民餓死。盡管從國統區轉移這麼多百姓有些困難,而且內地人對於闖關東總是有一種畏懼感。但隻要有便利的交通,就是還有辦法的。

但是要想轉移這麼一大批老百姓,沒有一條穩固的交通線能行嗎?像敵後根據地部隊轉移時穿越日偽軍封鎖線那樣轉移可能嗎?那是幾百萬人,不是幾萬、幾十萬。別說在日偽軍重重封鎖之下轉移,就是坐火車轉移,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組織。

一旦在轉移的時候,遭遇到日偽軍襲擊。對於這些沒有受過軍事訓練,而且老弱婦孺都有的災民來說,後果也不堪設想。所以在楊震看來要麼就不打通,要打通就構築一條堅固的交通線。以保證這幾百萬災民,可以順順當當的進入東北。同時也方便調運部分糧食,進入謀些地區分發給災民,以保證這些災民有體力走到晉西北。

而相對於國統區,淪陷區與敵後根據地雖說情況要好一些。但非正常死亡人口數量,也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甚至一些老根據地的基本群眾,都隻能出去討飯。將討來的飯,給部隊上的傷病員吃。

頻繁的天災,加上日偽軍的頻繁掃蕩,使得華北各個根據地實際上現在就已經處於困境之中。雖然已經是兩世為人,但楊震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些來自己部隊做報告的老幹部,曾經說過那句話,那個時候很多的部隊,不是被掃蕩的日偽軍打垮的,是硬生生的餓垮了。

甚至出現基本群眾將討來的飯,給在自己家傷病員養傷,而自己活活餓死的事情。而部隊因為營養嚴重不良成批餓倒,就連高級幹部都出現餓倒,以及營養不良的現象。而就在部隊自身糧食都吃不飽的情況之下,還要戰鬥部隊每天每人節省出一兩,機關每天節省二兩糧食支援老百姓。

楊震後世入伍參軍的時候,經曆過那場殘酷戰爭的人已經不多了。但幾十年後,卻依舊讓這些老人記憶猶新說明了當時的情況嚴峻性。引起這種狀況的不僅僅是冀中平原地區的丟失,整個太行區、晉察冀區丟掉了近一多半的糧食來源。

但更為嚴重的就是四二年,那場席卷了整個華北地區罕見的旱災。從四二年到四三年,整個華北地區,無論是河南、陝西的國統區,還是太行山區以及晉察冀、冀南的敵後根據地,還是日軍占領的淪陷區,都處於哀鴻遍野的情況。

隻不過淪陷區普遍都是各自地區最富裕的地區,以及各地的主要糧食產地。情況相對眼下已經退守山區,糧食產量普遍比較低。而原本就不高的糧食產量,又因為日軍頻繁的掃蕩,損失很大的根據地和國統區要好一些。

實際上抗聯將要向關內轉運的不僅僅是裝備,還有維持各個根據地所需的糧食。尤其是在冀中平原丟掉之後,幾乎失去了大半糧食來源的太行、晉察冀兩大根據地。否則單靠地瘠民貧的山區,能夠養活得了那麼多的部隊和機關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