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滿根據地眼下除了必要的農業和基建人口之外,一切可以動員起來的兵員,都已經動員起來。目前受製於人力資源的情況,再也無力組建新的部隊參戰。就算能,但兩位首長也是老兵了,那些倉促動員起來的部隊,戰鬥力有多少,您二位也很清楚。”
“而且動員起來的那些四五十歲的半大老頭或是十三四歲的半大孩子,別說作戰了,一個急行軍恐怕都要累趴下一半。對於我們來說,眼下的兵員到了極致。在兵力部署也已經使用到了極致,實在沒有底氣去和日軍拚兵力了。”
“如果在新京爭奪戰正處於白熱化的階段,戰場上再出現日軍新的有生力量,而我軍卻因為傷亡過大,遲遲得不到補充,弄不好會造成我軍全線奔潰。老首長,實際上目前我們與關東軍的兵力和裝備對比,眼下我們在裝備上的確占據部分優勢。”
“但是在總的兵力數量上,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上,其實我們一直是處於劣勢的。尤其是日軍後續兵力補充能力和動員能力,更是我們無法相比的。老首長,我們是人口相對稀少的一隅,卻對抗有著豐富後續兵員補充的國家。如果再加上朝鮮半島的人口基數,更是我們無法抗衡的。”
“眼下作戰,日軍為了補充傷亡數字,以及對偽滿軍進行改造,使得偽滿軍更加可靠。已經從朝鮮境內征集大批的朝鮮籍士兵,補充進入偽滿軍。這部分人全套都是日式訓練,各級軍官也全部是由日本人擔任。”
“戰鬥力雖說還比不上正規的日軍,但是已經不遜色於那些地方守備隊。這些朝鮮籍偽滿軍擔任各地守備,將原本駐守各地的正規日軍大規模的替換下來。使得日軍可以調動的機動兵力增加了不少不說,還分散了我軍相當一部分的兵力,都是需要我們去麵對的。”
“眼下在保證西滿戰事進展,以及在東線需要保持一定的兵力,吸引日軍注意力的同時,再集中兵力去攻擊日軍重兵駐守的新京,我們已經沒有那個實力。我們曾經對攻占新京所需兵力做了一個大致的估算。”
“按照新京周圍日軍兩個師團的守軍,以及隨時可以北上增援的兵力,再加上日軍在新京周邊有著齊備的永備工事來估算。我們要奪取新京,單單步兵就需要集中二十萬以上的步兵部隊。”
“另外還需要一千門以上的七十五毫米以上口徑火炮,以及四百至五百輛坦克和四百架飛機以上的技術裝備。按照這個兵力和裝備,如果我們要奪取新京,整個西線的全部預備隊以及坦克、火炮等技術裝備全部需要調離。這還不算日軍持續反擊帶來的傷亡,以及需要的後備補充兵員。”
“但眼下的情況是,我們裝備的全部七十五毫米以上火炮,除了不適合進行攻堅的火箭炮之外,隻有一千餘門。而且也沒有多少的後備兵員,可以投入到新京方向。除非我們終止其他方向的所有行動。”
“人口基數,無法滿足部隊擴編的需要。而且根據地內的經濟形勢,也養活不起太多部隊。這也是我為何要想盡辦法,寧可背著今後的罵名,也要想辦法提高部隊的裝備水平。至少要在局部的裝備上,超過關東軍的水平。也是為何要傾盡全力,也要打通與關內的陸路聯係。”
“就是為了盡可能的減少我們在作戰時候的傷亡比,更是為了取得關內雄厚的人力資源。單靠北滿人口基數,我們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與關東軍對抗太長時間的。即便眼下占據優勢,但是從長遠來說,我們是經受不起消耗的。”
“如果說在關內,我們可以依靠雄厚的人口基數,以及廣大的國土麵積,與裝備占據優勢的日軍打持久戰。但是在關外,這種情況卻是正好顛倒過來了。跟日軍拚人力、拚傷亡,拚不起的卻正是我們。”
“現在日軍也是正看出了這一點,他們才不急著向北反擊。而是通過嚴密的封鎖,一點點的消耗我們有生力量。對於一個食鹽都需要從江北交換,整個人口數量不足關內一個省份的一半的地區來說,注定了經受不起消耗。”
“否則一向視東北為其生命線的日軍,會允許我們消消停停的經營我們的根據地?就算我們在外部的支援之下,獲得了先進的裝備。但是整體上的實力,尤其是持續發展能力,卻是始終無法和他們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