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戰術與打法的不同(1 / 2)

實際上他帶部隊剛一上山,就發現了關內部隊在防禦作戰的時候,在戰術的運用上,可謂是有相當的問題。在抗聯之中打這種戰鬥,部署一般都是兵力前輕後重,火力前重後輕。像一六一三高地這樣的麵積,一般隻放上一個排。

對於一些不利於防守,位置也不算太重要的陣地一般不放兵力防守,大部分的隻用火力進行控製。這樣可以集中手頭的有生力量,重點防禦主陣地,以及一些重要的掩護陣地。不使自己有限的兵力和火力被分散。

而在主陣地進行防禦戰的時候,大部分的部隊都部署在反斜麵陣地或是棱線後方一側。同時,在防禦陣地上盡可能的挖掘出一批坑道來,以盡可能的減少日偽軍炮火帶來的殺傷。如果時間上來不及挖掘坑道,那麼也會在反斜麵陣地上挖一批簡易的防炮洞和屯兵洞。

像山上的關內部隊這樣,將一個連全部都放在主峰麵積並不大的陣地上。而且不分主次,各個陣地上都要放上兵力防禦。這樣即造成有的地方兵力部署過於密集,在有些情況之下又分散了自己本就不多的兵力。

而且在這種日偽軍炮火占據絕對優勢,而且又不惜火力壓製,在沒有堅固的工事掩護的情況之下。在兵力過於集中的地方,一發炮彈落下都會造成很大的傷亡。這種情況,投入再多的兵力也隻能是白白的損耗掉。

而在一些原本就沒有防禦價值的陣地上部署兵力,又無形之中分散了自己的實力。這些陣地大的兵力施展不開,而隻放上小部隊實力又不足以長時間的堅持。在戰況緊急,主陣地無法抽調兵力支援的情況之下,隻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陣地上的防禦部隊,被日偽軍一口口的吃掉。

如果在戰鬥之中能將部隊分成梯次,部署在反斜麵陣地的掩蔽部之內。視前沿戰況和傷亡情況,逐次投入戰鬥傷亡反倒是會小得多。放棄一些不必要的陣地,集中兵力固守主陣地以及最重要的側翼掩護陣地。就算日偽軍在兵力火力上,都占據絕對的優勢,但至少也不會打的這麼艱難。

隻是他的這個考慮是按照抗聯自己的武器編製考慮的,卻沒有想到兩軍之間在裝備上的差異。抗聯的部隊,人手一支自動步槍,火力幾乎趕得上一挺輕機槍。通用機槍和標準營屬十二毫米高射機槍的射速和射程,遠不是日偽軍裝備的歪把子輕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可以相比的。

還有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等大量的直瞄火力,可以遠程控製那些陣地。但這些裝備,在關內部隊之中是沒有的。盡管抗聯給關內部隊空運了大批的武器彈藥,但關內部隊也隻能保證每一個班有一挺輕機槍,每個營才有一個四挺編製的重機槍連。

這種火力力度與抗聯根本沒有辦法相比。尤其是輕便的直瞄火炮,極為缺乏。除了旅一級的部隊有一個平射炮連編製之外,團以下部隊除了裝備有一些擲彈筒之外,沒有任何的輕型直瞄武器。

要是按照他們的打法,在日偽軍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發動的攻勢都是以連為建製的話。以關內部隊的火力標準,恐怕一個小時都守不住。火力上的差距,裝備上的距離,造成了雙方各自的戰術運用也不同。

如果在反斜麵陣地上,構築一些坑道的事情,挺進軍的部隊沒有想到的話。那麼在前沿隻部署部分兵力,其餘的部隊作為預備隊,為了防止日偽軍炮火殺傷放在反斜麵的道理,山上這些實戰經驗豐富的部隊指揮員並非不明白。

但將手中有限的部隊集中在主峰不大的陣地上,硬扛著日偽軍炮火作戰,卻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在作為主要火力支柱的重機槍損耗餘燼之後,為了增加火力密度,三團在山上的部隊,隻能手中的兵力全部投入到一線陣地。

沒有辦法,現在兵力不足,之前作為主要作戰模式的白刃戰打不起。要想盡可能的依靠火力殺傷日偽軍守住陣地,作為主要火力支撐的輕重機槍卻又在對麵一零五二高地日偽軍炮兵的炮擊之下,損失慘重。

為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原來的防禦部隊隻能以排槍的方式作戰,以盡可能的增加火力密度。這種打法,固然付出的代價不小,但是總比打白刃戰要好的多。在前沿陣地上隻放上一個排的兵力,怎麼可能集中到足夠的火力?

不過三團部隊在戰鬥之中傷亡這麼大,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一些連級指揮員,雖然實戰經驗豐富,但是在火力與戰術運用上還是有些不足。在戰鬥之中,隻講究死打硬拚,戰鬥之中不太注意兵力部署上的調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