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時候,機槍的任務就是那裏人多往那裏打。至於火力壓製和封鎖,沒有那麼多的子彈浪費,也沒有那個必要。而且,沒有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營以下幹部,大部分人也不知道怎麼去部署機槍火力重點。
各級幹部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大多數的情況之下,還是以各自在長期戰爭期間磨練出來的野路子為主。在戰場上指揮,也更多憑借的是各自多年積累的經驗。也就是讓很多人引以自豪的戰爭大學畢業生。
盡管各個部隊的高級首長,也多次想加強對基層幹部,尤其是軍事幹部的培養和教育。各師在東渡黃河的時候,都組建了自己的隨營學校。但受製條件的限製,讓大部分的幹部教育還隻能停留在最初階段。中高級幹部,除了少數進入抗大之外,更多還是在戰場上學習。
這也是在建國之後,中央立即成立了高等軍事學院和大量的步兵學校,對各個部隊從高級指揮員到基層指揮員進行輪訓的原因。甚至這種培訓,就連抗美援朝戰爭打的最激烈,最需要軍事幹部的情況之下,也沒有停下來。
而長期磨練形成的獨有軍事理論,又讓出關部隊中的很大一部分指揮員,腦海之中都形成了根深蒂固還是隻相信自己那一套的理念。對於抗聯調過來的幹部提出的那些方案,在他們看來是不錯,也很好。但關鍵的是,那不適合自己的部隊。
當然對於自己部隊戰術水平的提高,他們還是很願意看到的。畢竟沒有一個指揮員,願意見到自己的部隊,在戰鬥之中因為自己部隊戰術運用而傷亡過大。戰場上學習雖說進步大,但傷亡也更大。
老兵無論是對於處於正麵戰場的國軍部隊,還是對於活動在敵後的十八集團軍來說,都是一樣的重要。所以對於自己部隊的戰術水平提高,這些指揮員還是很樂觀其成的。但是戰場上的指揮,還是敬謝不敏了。
對於那些什麼對戰鬥進展的分析、判斷,提出多種計劃等什麼參謀業務來說,他們更相信自己在戰場上的判斷和嗅覺。在他們看來,要是指揮員的工作參謀都能做了,還要指揮員幹什麼?還不如將部隊交給一幫參謀指揮。
這次先頭旅在遇襲之前,林誌強曾經多次建議部隊最好相互靠攏。如果不想相互靠攏到一處,那麼這三個團最好應該形成交叉、品字形部署。一旦遭遇到日偽軍的偷襲,各部隊可以相互策應。
同時要求各團都要組織以輕重機槍和迫擊炮組成的值班火力,旅裏麵也要以山炮連為基礎,組建值班火力。各個團駐地周邊的情況,要事先標設好標尺。一旦遭遇到日軍的襲擊,可以立即進行火力壓製。
各個團在選擇駐地的時候,最好要控製周邊的製高點,以及設置簡易的防禦工事。各個部隊在休整的時候,也盡量不要選擇村莊。團一級的部隊,要做到絕對的收攏在一起,不能出現分散駐防的情況。
但他的這些建議,被先頭旅長毫不猶豫的直接拒絕了。原因在先頭旅長看來很簡單:“一旦日軍真的前來偷襲,以日軍的火力配置,如果三個團靠攏的話,一發炮彈下來,部隊傷亡會相當的重。部隊現在的裝備水平雖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跟日軍相比,還是相差太多。”
至於其他的建議,除了盡可能的控製周邊製高點之外,也基本沒有被采納。選擇村莊作為休整地,一旦遭遇敵情,可以有一個相對穩固的陣地可依托。至於值班火力,對於關內部隊來說太浪費彈藥了。
即便遭遇到強敵合圍,也可以依托村落堅持到天黑之後脫險。即便是部隊被打散了,也可以在老百姓的掩護之下脫險。這是關內部隊,在敵後戰場上屢試不爽的辦法。值班火力,根本用不到。有哪些彈藥,還不如在戰場上使用更好。
在這些指揮員看來,夜戰才是我們的強項嗎。隻要依靠村落堅持到天黑,就算日偽軍來的再多也不怕。有了村落可以作為現成的工事依托,又何必去露宿野外?還費那麼大的力氣,去做什麼簡易的防禦工事?
關鍵軍事理念上的分歧,讓林誌強這個參謀長當的很憋屈,至少他自己認為是這樣。但作為軍人,他知道作為軍人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盡管因為理念不同,建議有極少被接受的時候。但他依舊秉承著一個軍人最基本的道德,兢兢業業的做好本職工作。隻是工作歸工作,但心裏這個憋屈勁就別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