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遊擊習氣(1 / 2)

看著這個旅長即慚愧又有些委屈的臉色,司令員隻能搖搖頭。部隊眼下幾乎要斷糧的情況他那裏不知道。現在就連冀熱遼挺進軍整個司令部,也一天隻能保證喝兩頓稀粥,下麵的部隊情況隻能更嚴重。

他也清楚派出部隊分散搞糧食也是無奈的選擇。他生氣的不是因為該旅自己出去搞糧食,而是搞糧食時候,沒有一個整體的詳細計劃,各自為戰。三個團各自行動造成了原本優勢的兵力,在戰鬥之中變為劣勢。

但你一個旅不算直屬隊有三個步兵團,在搞糧食的時候為什麼不能統一行動,而任由各個團分散去搞?在短暫休整期間,為什麼不能集中駐防。你考慮到戰士的身體無法承受短時間之內,趕十幾裏或是幾十裏山路的消耗。那麼為什麼不將所有的部隊,集中到一塊駐防?

既然已經斷糧,本地籌措糧食又極為困難,那麼集中或是分散已經沒有必要了。因為在眼下的熱河基本上都是新區,整個部隊都處於無後方作戰。而當地又被日軍強行實施集團部落政策,而造成人煙稀少的情況之下,你即便是分散遊擊也解決不了部隊就食的問題。

還有既然部隊已經斷糧,為什麼不向總部求援。總部雖然也很緊張,但是擠出少量的糧食補充給你們,解決一部分燃眉之急的能力也不是沒有的。再說就算總部糧食在緊張,總部餓肚子,也不能讓戰鬥部隊徹底的斷糧。

你搞糧食不怕,調動部隊也不是毛病。但在知道情況之後,為什麼不調整部署?抽調部隊接替那些去搞糧食的部隊?你手中有三個團的部隊,完全可以抽調一個整團去搞嗎。即方便協調,相互之間因為熟悉,配合也要默契的多。剩餘的兩個團,完全可以相互靠攏集中兵力做好戰鬥準備嗎。

而更為嚴重的是在隨後的反擊戰鬥之中,整體戰術的運用連差強人意都算不上。作為一名高級指揮員,沒有人要求你什麼都精通。但為什麼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去能聽取別人合理的建議?

還有炮兵的指揮,既然自己不懂,為什麼不交給專業人員去指揮,幹嘛非要掌握到自己手中。十幾門火炮,參與發起反擊的部隊每個營分一部分。你當這是分衣服那?可就算分衣服,也不能這樣連大小號都不管胡亂分一氣吧。

人家抗聯抽調了大批人員過來協助你們進行戰術訓練,為什麼不聽取人家的意見。你的旅參謀長,就是從抗聯調過來的,曾經擔任過師副參謀長。這種情況戰鬥,人家指揮經驗比你豐富。為什麼不聽聽他的意見和想法?

如果不是日偽軍在山地作戰,又偷襲得手占了便宜。在側翼已經崩潰,核心陣地已經暴露的情況之下。發現對手的裝備與自己相差無幾,而且援軍在陸續趕回,自己首先心虛了而主動撤退。那麼這次戰鬥的後果,就相當的嚴重了。搞不好,你這個旅的主力會被吃掉。

實際上有些深層次的原因,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帥心裏哪能不明白。放縱各自部隊擅自行動,而沒有統一部署這一件事情表麵看,是考慮到部隊的體力問題。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句話:“遊擊習氣,改不掉。”

當年十八集團軍東渡黃河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時候,除了主力部隊保留一部分之外,將其餘的部隊按照敵情的不同劃分成為不同的建製。在地圖上將各自的遊擊區範圍一劃,就算是各部隊的轄區。

至於怎麼折騰,能不能發展起來,將部隊拉起來,你看你各級指揮員的能力了。當時在敵後正忙於攻城略地的日軍隻占領了城鎮,一時還顧不上廣大的鄉村。而國民政府各個縣政府又跟隨部隊南撤,這樣一搞廣大鄉村就成了一片空白。正是建設根據地的大好時機。

不過雖說一片空白,但是卻也不寧靜。各地老百姓自發的、國民政府各種番號的潰軍、當地豪強組織的,甚至還有各地山大王組建的隊伍遍地都是。甚至一個縣內,就有七八個總司令,十來個軍長。反正民間的槍支,再加上國軍撤退時候丟棄的武器有的是。當時隻要有人拉起一支隊伍,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

雖說這其中真正抗日的隊伍也不少,但大多數還是借機擴充自己勢力,打著抗日旗號拉夫派款,大發國難財。其中更有不少日軍一來,便投降當上了皇協軍。在這種情況之下,建立根據地無疑是一個相當好的時機。

上級給你政策,多少也會給點部隊。當然,編製也會給一點。什麼獨立團、新編團,都是這個時候發展起來的。上級給你編製,但其他的東西,包括武器彈藥、軍裝、經費在內都需要自籌。不僅所有的東西要自籌,還要上繳上級一部分,幫助主力擴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