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餘波中的對等報複(1 / 2)

蘇聯人切斷美國人援助路線,楊震也幹脆的一不做二不休,來了一個對等的報複。立即宣布同樣無限期終止原來的出口糧食和煤炭,以充抵原來東北軍區和東北局欠蘇聯人債務的合同,停止向蘇聯人提供糧食和煤炭。

並扣押了按照之前的合同,原本已經開始向蘇聯人提供的無後坐力炮、火箭筒和防空武器,以及大批電台等無線電通訊設備。當然還有蘇聯方麵委托抗聯生產的波波沙衝鋒槍,也全部停止交貨。

在手中的報複能力和手段都很有限的情況之下,楊震隻能選擇一切手段來報複蘇聯人,即便暫時撕下臉皮也在所不惜。吃虧的不能總是中國人,不刹住蘇聯人的這股風氣,今後還不知道抗聯要吃多少虧,有多少急需的物資會被蘇聯人霸占。

這些物資一旦被蘇聯人挪用,影響的不單單是部隊今後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會嚴重的影響到根據地工業化的進程,這才是對於今後發展最致命的。時不我待,過了這個村可就真的沒有這個店了。

這才是楊震強硬的頂著黨內、軍內,甚至中央某些高層,同樣某些不理解的人給予的壓力,對蘇聯人采取了反報複措施。這不是爭不爭某些人口中一口氣的問題,是關係到今後中國發展的大事。不采取強硬的手段,隻能讓蘇聯人更加的得寸進尺。好在雖說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但是主席和老總卻是給予楊震堅定的支持。

而原本以為在自己高壓之下,楊震會被迫默認的蘇聯人被楊震的這一手弄的目瞪口呆,他們沒有想到楊震會這麼的硬氣。在高壓之下,非但沒有低頭,反倒是給自己來了一個對等的報複。惱羞成怒的蘇聯人,在持續施加壓力的同時,直接向延安提出抗議,試圖利用中央的權威壓製楊震,逼迫楊震低頭。

隻是中央雖說不希望與蘇聯人徹底的翻臉,但在將東北打造成自己工業基地的這一理念上,非但與楊震並無分歧,而且還在一直盡一切可能為抗聯提供幫助。蘇聯人試圖利用中央壓製抗聯低頭的想法,卻是打錯了算盤。

當然從楊震的彙報之中,已經了解他此舉真實的想法和意圖的中央,是不會和蘇聯人硬頂的。而且也會勸說楊震從中調解,不要和蘇聯人鬧得太僵的。隻是這種勸說,也是從東北發展的大局出發。

對於蘇聯人,中央尤其是主席的防備心,並不比楊震差到哪兒去。甚至因為不想中國黨成為蘇聯人提線木偶的主席,對蘇聯人的防備還遠在楊震之上。中央是不會損害中國人的根本利益,以及影響與楊震共同製定的將東北,打造成為全軍的後勤軍工基地和全國重工業基地這個既定的目標實現,去維護蘇聯人麵子的。

現在的中央,早就已經不是那些從蘇聯返回留學生可以說了算的了。所以中央的調解,自然是和稀泥以及和楊震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而已。表麵上按照蘇聯的要求對抗聯施加壓力,實際上卻是給楊震不斷的打氣。同時緊急調派副主席,趕赴蘇聯協調抗聯對蘇鬥爭。

實際上蘇聯切斷抗聯的國際運輸線,短時間之內對楊震的影響遠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大。經過四一年一年的全力,甚至可以說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的發展之下,到四二年初抗聯的軍工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在抗聯采取了集中大量工人,實施二十四小時歇人不歇工的輪番施工作業的辦法之下,以及采取了先建設簡易廠房,邊安裝設備,邊建設等多種手段齊下的努力之下。四零年從蘇聯、美國引進的幾個大型工廠已經初步完工。

汽車廠、坦克、飛機廠在四一年底便已經投入生產,雖說產量因為剛剛投產,以及工人的技術能力,生產能力顯得有些不足。但畢竟已經擺脫了完全重裝備,隻能完全依靠外援的窘迫境地。還通過零部件的生產,保證了原有裝備的作戰能力。

而且不僅初步形成了對蘇式飛機的生產能力,對抗聯擁有的美製飛機,也有了零部件生產能力以及大修的能力。尤其是通過引進P三九和米格三兩種戰鬥機,T三四和T二六兩種坦克的生產技術,初步形成航空發動機以及大功率柴油機發動機的生產能力。

再有小半年的時間,其餘的在四一年年初開始建設的鋼鐵、冶金、石油煉化等基礎產業也即將投產。依靠民間資金加上美國引進的設備,紡織、建材、造紙等輕工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且利用美國援助的先進生產設備,使自己的軍工生產能力也有了極大的進步。

輕武器、無後坐力炮、火箭筒、大口徑高射機槍、高射炮等抗聯自行開發的武器,隻要原料充足,其產量已經完全可以滿足抗聯自身的需求,甚至有一定的出口能力。而各種彈藥的生產,不僅完全滿足自身的需要,還能形成相對充足的儲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