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章 楊震挖的坑(2 / 2)

楊震這麼做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原來蘇軍轉讓的波蘭生產的火炮以及繳獲的日軍火炮,本身就是高強度戰爭使用後的二手貨。長時間的高強度使用,讓這些火炮身管損耗極大。現在部隊裝備的七十五毫米山野炮之中,很大一部分已經達到了報廢的標準。隻是因為自產火炮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需要還隻能勉強撐著服役。

眼下抗聯的兵工廠,雖然因為進口了大批美國生產的先進設備以及囤積了大批的原材料,實際上產能並不低。但因為技術人員的匱乏,對火炮的仿製與生產進度相當的緩慢。現在因為沒有圖紙,隻能逆向仿製的日軍九二式一零五加農炮、九五式野炮、九四式山炮,不是進度被嚴重的拖延無法量產,就是產量極為低下,質量根本就無法得到保證。

九二式一零五加農炮的仿製工作,遲遲無法完成。九五式野炮和九四式山炮的合格產品,平均每個月還達不到五門。這種速度之下,別說完全將即將報廢的大量火炮替代,就連戰鬥之中的戰損火炮,都補充不了。

至於美國援助,楊震現在一是還不敢指望。美國人的援助,一是不好拿。二也是最根本的,楊震借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全麵爆發的機會,形成自己的軍工產業,並不想像重慶方麵那樣完全依賴援助。

美國人會援助一定的火炮,但美國軍工產業到現在還沒有轉入戰時體製。再加上美國也即將麵臨大規模的擴軍,美國人的政策又是先歐後亞。在援助方麵,還是以英國和蘇聯為主。等輪到自己這裏,還不知道什麼時候不說,數量也不見得能夠得到保證。

再加上美軍的火炮在性能上的確不如蘇聯人。從蘇聯人那裏搞到這些裝備和圖紙、生產技術。一是這兩種火炮性能太出色了,甚至很多國家在二十一世紀初還大量裝備作為戰術火炮使用。尤其是那款M三零一二二榴彈炮,甚至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依舊還是解放軍主力師屬火炮。

二也是利用可以得到圖紙的機會,形成自己真正的火炮生產能力,甚至是設計能力。有現成的圖紙和生產技術可以利用,總比單純的依靠自己那點可憐的技術能力,去逆向仿製要好的多。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而在談判之中蘇聯人的這個一反常態舉動,卻是讓總部原來與他們打交道的人都很納悶,這次蘇聯人怎麼這麼好說話了。要知道之前和這些蘇聯人打交道,絕對不是一個讓人很舒服的事情。斤斤計較、吹毛求疵不說,還總是找各種各樣的麻煩。

之前抗聯與他們打交道的時候,他們的貨物是能拖就拖,而抗聯交貨的時間隻要稍微慢一點,就大吵大嚷的又是抗議,又是要賠償的。這次吃了這麼大的一個虧,怎麼會悄無聲息?這實在有些不太像是他們一貫的做派。

直到與蘇聯人簽訂完交易合同之後,才明白原來是戰場上的形勢讓蘇聯人不得不低頭做出讓步,以換取抗聯手中武器的製造技術和產品。蘇聯人這次相當難得的低頭,讓之前受了他們不少氣的抗聯幹部,很是揚眉吐氣了一番。總部和東北局的幾個領導一直懸著的心,也漸漸的放了下來,隻是對蘇聯人報複心極強有相當了解的楊震知道,這件事情決定不會就這麼簡單就了事的。現在蘇聯人沒有找自己的麻煩,並不代表今後會不會找自己的麻煩。這些蘇聯人,可沒有那麼就容易服軟,更沒有容易打發。

盡管自己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和補償,但是蘇聯人也不會輕易的就放棄報複。現在他們有求於抗聯,少見的低下了頭。但是等到抗聯再一次有求於他們的時候,恐怕讓他們點頭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雖說蘇聯人的抗議最終不了了之,但在蘇聯人的抗議平息下去之後,楊震還是在王光宇返回總部之後狠狠的批評了王光宇。楊震批評王光宇倒不是因為他打劫蘇聯人戰備倉庫的事情做的不對,是因為王光宇手腳沒有做的太幹淨,讓蘇聯人找到了把柄。

王光宇和任光在蒙古境內的舉動,在楊震看來一樣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搶了就搶了,又能怎麼樣?但是在楊震看來,不管搶的是蒙古人還是蘇聯人的裝備,都不是什麼大的毛病,關鍵是你後續沒有處理幹淨。

要是將剩下的東西搶在蒙古人趕到之前統統都炸掉,那些看守倉庫的蒙古內務部隊的人都解決掉。將所有能證明是抗聯幹的證據全部毀滅,來一個死無對證。蘇聯人就算明知道是抗聯幹的,也找不到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