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在這場會戰之中損失的不僅僅是目前對蘇軍極為寶貴的兵員,最重要的還有那五千多門對於保衛莫斯科極為重要各種口徑的火炮。自戰爭爆發之初,由於雙方在裝備以及人員上的差距,在曆次會戰曾經規模龐大的蘇聯空軍,就沒有一次控製過製空權。在這種情況之下,炮兵火力支援的重要性,就日漸突出了。
但是到了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會戰結束之後,蘇軍用於保衛莫斯科的重裝備數量,下降到了一個危險,甚至無法滿足會戰需要的地步。為了保衛莫斯科,蘇軍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調集九百餘輛坦克、六百餘架飛機。火炮的數量雖然不少,達到了七千多門。
但是為了調集這些火炮,蘇軍幾乎抽光了所有的炮兵預備隊。就連遠東軍區剩下的最後炮兵,除了無法拆卸下來的海軍岸防炮之外,也全部被調到了莫斯科參戰。甚至為了籌集到足夠的火炮,蘇軍連倉庫中沙俄時代由法國人生產的老炮都翻了出來。
即便是這樣,蘇軍為了保衛莫斯科而勉強湊出的這些裝備數量,還不及戰前蘇軍一個方麵軍裝備的數量多。甚至九百多輛坦克這個數字,還不如戰前蘇軍一個普通集團軍所轄的坦克數量多。
造成這一個後果的原因,不單單是蘇軍在戰爭初期低劣的指揮和戰略戰術,還有蘇聯人對戰備倉庫呆板的管理手段。否則以蘇聯在戰前,一年七千多門火炮,幾千輛坦克的產量。戰場上損失再怎麼慘重,蘇聯人也不至於混到這麼一個地步。也不會急於將儲備在外蒙古的裝備抽調回國。
蘇聯人在戰爭初期丟掉的戰備倉庫內儲備的,原來準備用於在全麵動員後武裝新部隊的裝備,並不比他們在戰場上損失的小到哪裏去。自開戰以來,德軍繳獲的上萬輛蘇軍坦克和上萬門蘇軍火炮,可不都是在戰場上繳獲的。從蘇軍戰備倉庫之中,繳獲的儲備裝備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
德軍占領這些戰備倉庫,帶了的危害不僅僅是影響到蘇軍對戰損裝備的補充,同時給蘇軍後續動員工作也帶來相當大的影響。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對於儲備物資和裝備的管理,幾乎呆板到令人發指的地步。與其出色的動員能力相比,簡直可以說比垃圾還不如。
蘇軍的這些倉庫雖然都是軍事倉庫,但是日常管理卻是由內務人民委員會所屬新組建的內務部隊管理。按照蘇聯統帥部的規定,這些戰備倉庫是軍隊無權進行管理的。任何人啟動這些戰備倉庫或是炸毀,必須要得到莫斯科的命令。
在沒有接到莫斯科的命令之前,任何人不得動用這些倉庫內的裝備和物資。就算形勢再危急也不許動用,哪怕就是敵軍打到眼皮子底下也不行。而在蘇軍本身通訊聯絡手段就落後的情況之下,又處在戰爭最混亂的階段,各地與莫斯科的通訊聯絡哪有那麼通暢的時候?
由於通訊的混亂以及不暢,往往等到接到莫斯科的命令的時候,這些倉庫已經丟掉了。而緊急動員來的新兵,卻因為遲遲得不到命令,在被武裝之前就大批的因為赤手空拳,而被快速突進的德軍俘虜。
一邊是緊急動員、急需裝備的大批徒手新兵和在之前戰鬥之中損失慘重,急需補充的部隊。一邊是儲備了大量裝備的戰備倉庫卻因為沒有莫斯科的命令無法啟用。兩邊的情況,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經曆了大肅反的蘇軍將領,盡管原有的武器裝備在之前的戰鬥之中損失慘重。自己眼下的部隊別說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甚至就連步槍的數量都出現了不足。尤其那些從合圍圈內突圍而出的部隊,幾乎成了一支徒手部隊。
甚至已經達到了新組建的部隊,因為缺少從步槍到火炮、坦克所有裝備而遲遲無法形成戰鬥力。動員來的新兵,因為沒有武器而大批被俘的地步。老部隊也因為得不到補充,而戰鬥力迅速下滑這一危險局麵。
但是除了少數膽子過大的將領之外,卻沒有人敢冒著掉腦袋的危險,擅自啟用這些戰備倉庫。寧願讓征集的補充兵員,等待前麵戰鬥的戰友戰死之後,接過他們留下的武器。也不敢去打開自己轄區或是防區內的這些戰備倉庫,用裏麵儲備的大量裝備和物資去補充損失慘重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