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這麼做,眼下要冒一定的風險。畢竟地方部隊的裝備與主力有一定的差別,而且經過多次打亂重組,有經驗的部隊除了少數之外,大部分都在去年夏季會戰之中升級拉走。之前部隊的老兵,在調整的時候,又要優先主力部隊。
現在地方部隊,新兵的比例要遠高於主力部隊各師。但從長遠看,對整個部隊的發展還是有利的。地方部隊上前麵輪戰,也許傷亡會大一些。但是這些部隊也取得了一定的實戰經驗,為將來升級為主力打下夯實的基礎。
即便前沿陣地被突破,但是二縱隊與四縱不會撤離太遠。尤其是四縱,即便撤出一線,也會在哈爾濱就地駐防。一是擔任縱深防禦,以便前沿戰事不利情況之下,隨時可以增援。二,也是為了策應西線王光宇所部。
而且楊震早就說過,地方部隊與主力部隊的界限不是一成不變的。主力打的不好,就降級為地方獨立旅,甚至分拆開直接降級為分區獨立團。地方部隊表現出色,一樣可以升級為主力部隊。
所以軍區嚴格規定,除了社會部下屬的十二個營的類似於後世武警部隊內衛部隊,專門從事剿匪、反特、戰俘營以及重點警戒礦山警備,今後承擔大型工廠警戒等特殊任務的部隊之外,都采取統一的訓練大綱,一樣的訓練標準和強度。
所以楊震與郭邴勳對地方部隊的訓練,抓的同樣相當的緊,並未因為他們戰時很可能並不會到前線參戰而稍有鬆懈。在全軍統一使用一樣訓練大綱的前提之下,地方部隊的訓練強度,並不比主力部隊差到那裏去。
那些被調到地方部隊工作的幹部,心中估計都是憋著一口氣。自身對部隊訓練的要求,也要求的特別嚴格。而且地方部隊,都是以老部隊為骨幹組建的新部隊。沒有老部隊那種惰性,再加上對升級為主力的盼望,使得地方部隊的求戰情緒更高。
在這種情況之下,盡管在裝備與兵力編製上,與主力部隊多少還有一些差別。其他的裝備倒是相差不多,這些差別主要是集中炮兵上。各個軍分區獨立團隻有一個四門製的主力已經淘汰下來的日式九十毫米迫擊炮連,和一個四門製的九二式步兵炮連。
各個軍區的獨立旅並沒有旅屬炮兵團,隻有一個裝備了蘇製一百二十毫米或是日式一百五十毫米重迫擊炮的炮兵營。各軍區直屬炮兵,也隻有十二門製的山炮和十二門製七十五毫米野炮的兩營製炮兵團。
但這些地方部隊技戰術水平並不差,甚至很多的部隊與主力相比,由於訓練的針對性更強,在某些方麵還更勝一籌。比如合江軍區的獨立旅,在山地行軍方麵,甚至把主力之中最擅長山地作戰的八師都比了下去。
所以早在當初製定輪戰計劃的時候,郭邴勳就將所有的地方武裝都考慮了進去。除了嫩江軍區部隊以外鬆江軍區部隊,尤其是現在已經成為大後方的合江軍區部隊,必須要參加輪戰,這是總部嚴格的規定。
這次地方部隊上前沿參與輪戰,為了保證火力支援強度,郭邴勳除了將一縱、四縱部分炮兵留下參戰之外,還將總部炮兵教導團的部分部隊調過來,準備與參戰的各個地方部隊協同作戰。
總部這種以鍛煉部隊實戰能力,加速部隊完成整編的輪戰計劃。要是換了師以下指揮員不理解,楊震還不至於生氣。但是杜開山的不理解,讓楊震很是生氣。對於杜開山這個老部下,楊震可就不客氣了,他的不滿甚至直接就表現在臉上。
的確在三個作戰方向,當麵日軍兵力最為雄厚方向上的他壓力最大。但這種壓力,對於他來說未嚐不是一種挑戰和曆練。玉不琢,不成器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家夥是一塊好玉,但正是因為他是一塊好玉,才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雕琢。
正是抱著這個心態,所以對於杜開山的抱怨,讓楊震很是生氣也就不意外了。看著聽到自己的老部隊被調走後,不會在返回前沿而更加沮喪的杜開山,楊震有些恨鐵不成鋼的道:“你老杜平時不是很牛嗎?連軍區楊副司令都敢頂撞。怎麼這麼一點壓力,就承受不住了。”
“還有,我真沒有想到你杜開山的眼皮子會這麼的短。我一直以為響鼓不用重錘敲,現在看我是看錯了人了。還是你杜開山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去迎接挑戰。你如果不行,趁早提出來,總部可以換人。別因為你個人的原因,影響到總部整體意圖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