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複偽滿龍江省這個蒙古人數量相對較多,本身現在就是牧業發達的地區之後,馬匹的供應緊張的局麵也得到了一個根本的緩解。尤其是繳獲了大量日本人在蒙古馬的基礎上,苦心改進的新馬種。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為了就地取材,征集東北地區蒙古牧民手中數量龐大的馬匹為自己使用,在改良蒙古馬種方麵可謂很是下了一番苦心。利用本國花了大價錢引進西方馬種改良之後的馬種,依葫蘆畫瓢按照當年改造自己國家馬匹辦法,引進英國馬對蒙古馬進行了同樣的改良。培育出了數量不少的優良馬匹。
隻是還沒有來得及推展,整個毗鄰蒙古牧場的龍江和黑河地區就丟了。推廣未成,反倒是讓楊震撿了一個大便宜。僅僅在嫩江兩岸的幾個關東軍軍馬場之內,就繳獲了兩萬多匹有著蒙古馬耐粗飼料,善於長途行軍的長處,運力卻比蒙古馬大的多的新馬種。
楊震知道後世東北地區最著名的挽馬三河馬,就是在日本人在自九一八事變後,引進英國馬改良的蒙古馬基礎上,又混合了俄國的奧爾洛夫良種馬、後貝加爾種馬改良出來的。但真正的老底子,還是日本人利用英國馬和阿拉伯馬改進的蒙古馬。
得到這批優秀的改良馬後,楊震幾乎可以用欣喜欲狂來形容。除了抽調了三千匹調撥給騎兵部隊,用來擴編之外。剩餘的全部在現有的蒙古馬足夠使用的情況之下,都被他留作種馬。至於部隊使用,先暫時用相對差一些的蒙古馬代替。
蒙古馬挽力的確與這些改良馬相比,差了一些。但耐力和耐粗飼料的天性,卻是一般的馬匹比不上的。而且最關鍵的是數量龐大,僅僅嫩江地區就有幾十萬匹的數量。即便超編,也足夠部隊使用的了。
不過雖然這些優良馬匹一時還無法補充部隊使用。但楊震相信隻要依托嫩江平原優質的草原以及規模龐大的蒙古馬群用心培養,最多兩年自己就可以獲得大批的優秀挽馬。到時候,挽力相對差一些的蒙古馬就可以淘汰了。
有了數量充足的蒙古馬、大批現成的優秀種馬。再加上軍區去年夏季會戰之前,自己從江北引進的一千匹頓河、後貝加爾等優質種馬,在江北專家的配合之下,與東北地區普遍使用的蒙古馬進行改良的後的新馬種,去年培育出來的上萬匹新馬以及刻意培養出來的幾千匹騾子逐漸進入成熟期。
這些繳獲的,以及自己培養出來優質的馬匹,再加上嫩江地區本地數量相當龐大的蒙古馬和東北土著馬。當然還有那些雖然沒有繁育能力,但是力氣卻要比普通馬匹大的多的騾子。部隊對於優秀馱馬的需求,得到了根本的緩解。
也正是手頭第一次有了數量充足的馬匹,楊震才決定采取混編的辦法,解決部隊日益增長的對後勤運輸能力的嚴重依賴性。按照目前部隊的這種運輸能力,沒有搞出隻能用卡車牽引的四聯裝高射機槍,隻弄出了一匹馬就可以牽引的雙聯裝,反倒是有股子因禍得福的樣子。
基於部隊的現狀,對於四聯裝的高射機槍能不能搞出來,楊震已經不是很在意。對於他來說,一款武器隻要能適合部隊的現狀,他就已經足夠了。當然四聯裝的作為技術儲備還是要搞下去,以便在不遠的將來,在有需求的情況之下可以最快的速度投產。
生產出來的雙聯裝十四毫米高射機槍的性能,讓楊震極為滿意。接下來的五十七毫米高炮的演示,也同樣相當的圓滿。雖然沒有自動羅盤和高炮射擊指揮儀,但是其他的方麵的性能,卻是相當的出色。
與目前軍區已經開始陸續裝備的蘇製三七高炮和八十五毫米高炮相比,重量更輕,射程更遠,威力也更大。與八十五毫米高炮組成高低搭配,足夠對付作為關東軍目前主力中型轟炸機的九七式中型轟炸機,擔負起要地防空的任務。
而同樣作為縱隊所屬的高射炮,配合蘇製單管三七毫米高炮,也足夠撐起軍師兩級戰略防空的任務。
這款性能優異的高炮問世,雖然還缺少一部分關鍵的東西,性能與後世相比,有些降低。但與米格三戰鬥機配個,也讓楊震可以不在為今後根據地腹地的防空而擔心了。放下望遠鏡的楊震在為熊大縝叫好的同時,也不僅暗自稱讚自己的記憶力。居然過了這麼長的時間,經曆過了前後兩世,對於這些東西依然記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