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一枝獨秀不是春(1 / 2)

主席在得知楊震的這一舉動後,也隻能搖頭苦笑。知識分子重要,這全軍都知道。但像楊震這種為了幾名知識分子,就槍斃掉一個經曆過長征的大隊政委的還是獨一份。不過,楊震這一舉動雖說看似莽撞,但正符合主席在某些方麵的需要。

所以中央在事後,雖說在返回延安後,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評。說他沒有政治頭腦,但事後也就沒有追究楊震什麼。雖說這件事情事出有因,但也從側麵說明楊震對知識分子的重視,遠在其他幹部之上。

這也是後來,一般的知識分子幹部聽到調到抗聯工作,無不歡欣雀躍的原因。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楊震對知識分子幹部的重視,知識分子幹部提拔的快,在其中占據了很的一部分因素。

隻是楊震再怎麼重視知識分子,但在現實的情況之下,對於技術人員匱乏的問題,卻是始終無法有效的解決。而且這種缺乏現象,不僅僅出現在航空兵身上。眼下正在大規模接收江北運過來坦克的裝甲兵那裏,也同樣出現了相當的問題。

技術人員始終不夠,成了新調任裝甲兵司令陳翰章眼下最頭疼的事情。隨著江北裝備的陸續運抵,裝甲兵所屬各部隊開始陸續組建和整編。而與其相對應的是,所需的技術人員和維修人員數量越來越大。

盡管在當初在組建第一批裝甲部隊的時候,在這方麵已經有了一些準備。各方麵人員培養,已經遠遠超過裝備數量所需的編製。但新裝備抵達之後,部分人員,尤其是技術維修人員卻仍然顯得數量嚴重不足。

而無論是中央抽調來的幹部,還是部隊內自身選拔的幹部。實戰經驗的確豐富,也真肯下功夫去學習,隻是這文化水平卻是差的太多,很多事情都要一點一滴的去學習。文化底子太薄,無疑又延長了學習的時間。

“人才,不,是合格的人員。”聽完於明的彙報,楊震不禁有些頭疼的撫了撫太陽穴。人才基礎過於薄弱,部隊的知識結構過低,已經成為抗聯今後發展的一個重要製約因素,更是成為大量新型技術裝備盡快投入實戰的一個嚴重的製約。

現在整個軍區上上下下都在嗷嗷待哺,都在伸手向他這個司令員要人才。而這其中尤其以技術最為集中的航空兵缺口量最大。飛行員、地勤維修人員,都嚴重的匱乏。在現役人員都缺情況之下,後備人員根本就無從提起。這個局麵,對楊震的後續計劃能不能順利的實施,已經帶來嚴重的影響。

還有三個多月,蘇德戰爭就將全麵爆發。再有大半年的時間,太平洋戰爭也即將爆發。按照自己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要全麵展開對日空襲作戰的規劃,以及下半年打通與關內聯係的目標。對於航空兵飛行人員的需求,將是極為巨大的。

雖說眼下日軍本土防空實力與德國人相比,甚至可以用薄弱來形容。沒有雷達,高射炮的數量也不多,尤其缺乏高性能的大口徑高炮。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其大部分的陸海軍航空兵,也將南下作戰,短時間之內對空襲部隊造成的威脅不大。

但無論是按照自己所知的美軍幾年後對日空襲時的戰損率來看,還是日本人一旦遭遇到空襲後,應該有的反應估算來看。按照眼下人員的儲備情況,要想實現對日長期空襲這個目標還太遠了。

要知道有著完整軍工體係的日本人,隻要下定決心,高射炮的數量可以很快的增加。其陸海軍航空兵,也隨時可以調回國內擔任防空作戰。再加上德國人極為可能的雷達技術支持,以及在戰爭的頭兩年自己能得到的轟炸機種類,這個戰損率會維持在相當高的程度。

而對千裏之外,四周環海的日本本土空襲,一旦轟炸機被擊落,沒有海軍的抗聯想要營救飛行員,將會是一個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而以普通日本人對戰爭的態度和日本本身嚴密的戶籍製度來看,想要讓日本人保護被擊落的飛行員,也根本不可能。

雖說在自己的下一步的計劃中,有向美國購買潛艇以便部署在日本周圍,專門營救落水飛行員。但這個目標能不能實現,還要看美國人的態度。而且在短時間之內,蘇聯人根本就不可能參加對日作戰的情況之下,很難取得港口駐停的潛艇補給和維修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

這種情況也就意味著,一旦參與空襲日本的飛機被擊落,飛行員基本上就沒有生還的可能。這樣一來,如果要持續保證對日空襲,那麼對後備飛行員數量的要求,會是相當的大。按照眼下的每年不到五百人的培訓速度,要猴年馬月才能夠湊齊?

這也是楊震為什麼會對此戰損失了這些飛行員,而心疼的要命。盡管他也知道,這是一支軍隊走向成熟,所付出的必然代價。更是正在進行的這場全民族解放戰爭,所必須做出的犧牲。但這種損失,還是讓他心疼的直哆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